"单独定价"取消?中药独家品种优势骤失
行业内有消息传来,基本药物将实行全国统一定价,不区别单独定价,但是会给入选基本药物目录的“独家品种”定价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结束后,“独家品种”依然不会享受单独定价。
行业内有消息传来,基本药物将实行全国统一定价,不区别单独定价,但是会给入选基本药物目录的“独家品种”定价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结束后,“独家品种”依然不会享受单独定价。
“这对进入目录的中药独家品种生产企业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声响,一边需要以毫无特殊的身份混迹于省级招标中,另一方面又要举起捍卫单独定价特权的大旗。”广州某中药企业区域负责人王亮(化名)说。
“补供方”与“补需方”博弈
“在各省级市场,即使是独家品种也感觉不到优势,各省几乎都在重新招标定价格。”王亮告诉记者。
丽珠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基本药物目录的定价方案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平衡利益的出发点:一方面,要保证企业的盈利,这被业界称为“补供方”,即保证生产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则为“补需方”,即完全为了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难题,这也就决定了定价不会给相关医药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
因此,究竟“降价换量”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医药企业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药品定价历来争议颇大,基本药物如何定价更是各方角力,业内人士指出,基本药物目录是一把双刃剑,特别对于致力于药品研发的企业来说,新药研发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高投入高利润率是这些企业的盈利策略,他们其实是不愿意进入基本药物目录,接受政府定价,降低利润的。
而对药品需求者来说,中国药价虚高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压制,老百姓如何才能用上“效价比”更高的药品?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朱恒鹏说:“我们根本不需要4700家药厂,也许我们几十家药厂就够了,最多数百家,我们更不需要13000家批发公司,数百家或者一两千家也就足够了。从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这些多余的企业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的,但是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医疗体制养活着他们。”
定价与鼓励自主创新唇齿相依
上周,本报推出基本药物目录的报道曾指出,在目录中,药物定价若“唯价格论”则大企业最伤。更有医药企业人士提出,“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合资企业或跨国公司生产出来的就比国内企业推出的产品价格要高?国内有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已经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昨日,营销人士李泊霆给出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政府要指导定价,需要多方面考虑几个因素,比如考虑到企业品牌附加值;企业生产规模和对生产流程的控制,以及选材;企业自主创新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
而对于坊间流传的将逐步取消单独定价,李泊霆认为这违背了国际惯例,国外医药市场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有些产品获得的专利费用更是高于自身产品的销售所得,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更加重视自主研发,有利于促进创新。
也有不同意见人士指出,在已公布的基本药物目录中,相比旧版目录已经有很多地方体现着对创新的支持,如参脉、生麦饮、血栓通等8种中药注射液被列入,说明政策并没有对中药注射液持否定态度,这对于中药产业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发展创新,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别让目录成为一种形式
对于基本药物目录实施,权力逐渐由中央下放到地方,中央将为各地基本药物预留5%的调整权,甚至给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省市40%的调整权限。
“一旦开了口子,将很难收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企业人士感慨到。就目前各省级单位基本药物目录的进展来看,各地却不仅仅满足于5%或40%的增补权,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社区目录为基础,将社区目录中未有的基本药物吸纳进来,并且保留原有的许多社区目录药品。据悉,北京、上海等地基本药物目录已经开始膨胀。
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折腾”之后,很多企业也不免抱怨:“不管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还是省级增补目录,很多时候都让企业无所适从,因为医药生产企业从生产到产品,再到流通环节,都通过了国家的G M P认证,那还有什么理由来说谁可以进目录呢。
反之,如果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就像保险箱,那企业估计也就只公关如何进目录,而放弃最应该重视的研发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