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外贸企稳回暖转危为机靠创新
温州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出口城市之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见底,外需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原本消失或急剧减少的外贸订单又出现好转。
温州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出口城市之一,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见底,外需开始出现回暖迹象,原本消失或急剧减少的外贸订单又出现好转。
在浙江其它外贸城市进出口额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温州市的外贸进出口额仍保持了稳步回升的态势。鞋靴、服装、眼镜、合成革及低压电器等温州市的特色支柱行业“气色”明显好转。
7月份,温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4亿美元,环比增加10.1%,同比减少仅8.1%———大大小于浙江省16.2%的外贸萎缩幅度。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进出口仍未摆脱“双降”的形势下,温州市已率先实现“一降一升”。
温州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温州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达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而这也是今年以来的单月最大增幅。
综合以上情况,记者赶赴温州,采访了浙江省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潘平平,下面是潘平平与记者的对话。
记者:2009年的秋季广交会即将来临,而此前的春季广交会被认为是受到了重创。随着目前经济形势有所回暖,国内企业也基本恢复了参展意愿。此次秋季广交会温州企业参展情况如何?您认为这次广交会将带给温州参展企业哪些新的意义?
潘平平:此次温州共有536家企业参加2009年秋季广交会,展位总数达到1326个,其中品牌展位372个。温州民企摊位需求数甚至进入全国10大城市之列,可谓参展热情高涨。
首先,在整体外贸形势低迷的背景下,越是困难,政府和企业就越要联手想方设法拓市场,寻求突围之路;第二,温州市政府年初出台了《温州市2009年度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扶持措施》,加大了对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第三,广交会展位结构同温州传统优势产业结构相一致,企业能借助这个平台,开拓国际市场;第四,在第105届广交会上,温州主办了“穿在温州、足行天下”的温州鞋服品牌现场推介会,这是广交会首次出现单个地区的品牌推介会,也是我市“政企联动、攻坚克难”的举措之一。
对于温州来说,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这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也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30年后的今天,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但同样也蕴藏着重大机遇。
温州的发展离不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拓市场、保增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外向度的提高,能使温州引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密切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这对发展温州的外向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记者:此前,温州鞋业海外传统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现在由于这些市场的需求萎缩,温州鞋业也遭到冷遇。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温州鞋业在一些非洲国家的出口额却有显著增长。您对温州外贸企业在传统市场受挫后开拓新市场的行为有何看法?
潘平平:目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主要经济体虽有企稳迹象,但危机调整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国际贸易或进入低速增长期,贸易摩擦也将进入多发期,国际贸易环境有可能恶化。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省委、省政府“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和市委、市政府“拓市场、保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保持温州外经贸的平稳健康发展。
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外贸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尤其是要用足用好省、市等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外经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健全完善外贸运行监测制度;其次,加大参展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安排一批重点扶持的境外展览项目,引导企业积极参展,抢抓订单。在重点抓好欧盟、美国、日本等我市主要出口市场的同时,加大对俄罗斯、中东、拉美、东盟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的拓展力度;第三,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外贸出口转型升级;第四,深化和扩大华侨贸易,进一步提升侨贸水平。根据温州华侨贸易在我市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推出“六个一”的应对方案,具体包括:开通一条侨贸热线、联络一批温籍侨商、搭建一个侨贸平台、推出一批温州名品、建立一套侨贸服务体系和举办一期侨贸培训班等。
记者:俄罗斯“灰色清关”查扣温州轻工业产品的事件,给温州企业对俄出口造成了不利影响。您觉得当前形势下政府机关该如何应对俄罗斯的“灰色清关”事件?
潘平平:在这场“灰色清关”风波中,温州中小鞋企受到的打击尤其巨大。客观地来说,俄罗斯打击“灰色清关”是对的,但不能把中国商家作为打击"灰色清关"的牺牲品。“灰色清关”责任不在华商,但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在第一时间,温州市政府派出副市长前往北京向商务部汇报此事,同时,由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带队,温州外经贸局副局长同行的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与俄方进行谈判,希望能将在俄温商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作为外经贸主管部门,我们通过不同的宣传平台,引导企业认清俄罗斯叫停“灰色清关”的形势,按照中俄两国法律要求规范贸易秩序,着力增强规避风险意识,尽快改变经营模式,走“白色清关”之路。同时,积极协助温商搭建主要由国内物流公司、俄罗斯报关公司和销售公司三部分组成的贸易平台,使通关程序全部符合相关规定。此外,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拓展俄罗斯市场,如目前康奈集团联合黑龙江吉信集团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兴建经贸合作区,将原材料或半成品从国内运到那里进行后期加工,这样可以完全避开“灰色清关”。
《温州市2009年度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扶持措施》也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原产地多元化战略,加快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对市政府牵头组织在俄罗斯设立的贸易服务平台给予重点支持,对建立服务平台的前期筹建费用给予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对服务平台为温州企业开展通关服务的,每通关1美元奖励1分人民币。
不难看出,取消“灰色清关”是俄罗斯规范贸易秩序的重要步骤,如果温商能积极应对,有效探索对俄出口的新机制、新途径,相信我市的出口能力和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记者:跟据记者的了解,“用工荒”近期再袭温州。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市的用工缺口大约为15万人,涉及多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您觉得温州金融危机后出现“用工荒”的原因是什么?
潘平平:目前温州一些地方的确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但只集中在某些行业或某些工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工荒”。应该说“用工荒”是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经济形势企稳回升,向好的方面发展。温州政府部门和企业正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此次非典型性“用工荒”。
而说到出现类似的现象,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温州外贸企稳回暖,季节性订单增多,生产逐渐恢复。但因为原先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被迫进行了大规模裁员,所以在短期内出现了用工紧缺。第二是中西部的劳动者返乡,并不是真正的工作岗位过多、人力资源缺乏。第三是2008年,国家提出要投入4万亿元扩内需、促增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使很多当地劳动力满足于在当地找工作。
在政府应对招工难现象应采取的措施中,改善用工环境是良策,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多体现人文关爱。如改善居住条件、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等,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愿意留下来。
从政府层面来说,解决市场用工紧缺的矛盾主要靠市场机制,不能强行干预。但政府要搞好引导、服务、扶持等工作。企业则要切实保证好员工的社会福利,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尽快实行“社保大统筹”。如果建立“社保大统筹”,将对稳定用工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报记者 魏建玲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