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融形势企稳背后有隐忧
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尼古拉·韦龙警告说,由于欧盟各国条块分割的监管体系难以适应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现状,欧洲走出金融危机的难度会更大,鉴于欧洲企业在融资方面更依赖银行信贷这种传统方式,欧洲经济可能遭受的痛苦也会更持久。
2008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包括富通银行在内的3家欧洲大型金融机构“扎堆”告急。距离雷曼兄弟倒台不到两个星期,一场发端于美国的金融风暴正式登陆大西洋(14.70,0.06,0.41%)彼岸的欧洲。
一度心存侥幸的欧洲国家一时间乱作一团。从一开始各自为战到后来携手应对,面对金融危机这一“洪水猛兽”,一场跌宕起伏的联合“保卫战”在欧洲上演。时隔近一年,“洪水”尚未退尽,“猛兽”余威犹存,欧洲金融形势虽呈现企稳迹象,但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大规模注资催生企稳苗头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各国陆续出台了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通过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和提供债务担保等手段来缓解信贷紧缩局面,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流通。随着实体经济因受金融危机打击陷入严重衰退,欧盟国家又先后出台了数千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试图遏制经济下滑。
与此同时,为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等欧洲主要央行也都采取了超乎寻常的措施。迄今,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均已将基准利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英格兰银行还动用了非传统的“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也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力度,并于今年7月开始转向“量化宽松”政策。
因为得到及时“输血”,一些欧洲金融机构摆脱了破产危机,并在重组中获得新生。作为金融形势有所好转的重要标志,欧洲主要股市继今年3月初探至数年来的最低点后,如今已收复失地,逼近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近期公布的年中财报显示,欧洲各大银行今年上半年业绩普遍好于预期,在16家欧洲大银行中仅4家亏损,金融股由此重新成为投资者看多的对象。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间的信贷紧缩局面也有所缓解。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期同业拆借利率已由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峰值5.11%下降至今年8月份的0.86%。
坏账和惜贷两大风险
然而,就此断言金融危机的阴霾已经从欧洲上空彻底散去恐怕为时尚早,欧洲金融业的稳定仍面临着巨额坏账的威胁。
据英格兰银行估计,未来4年,英国银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资产减记规模将达到5000亿英镑。另据 欧洲中央银行估计,到2010年底,欧元区商业银行的资产减记规模也将达到6490亿欧元,而目前仅报告了3650多亿欧元。
当前最令欧洲经济决策者们头痛的莫过于金融机构不肯向实体经济部门放贷。虽然欧洲国家及央行为金融机构注入了大笔的流动性,但金融机构由于惧怕再遭受损失,纷纷收紧了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条件,宁愿把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廉价资金攥在手里,也不肯轻易投入实体经济部门。
欧洲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欧元区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总额环比继续萎缩,同比增速由前月的2.9%大幅放慢至1.6%,向个人和家庭发放的贷款则与前月基本持平,同比增速由前月的0.2%下降至零。
由于金融机构不肯向实体经济部门发放贷款,导致欧元区商业企业仍面临信贷紧缩的危险,这势必威胁到经济复苏,而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又反过来会波及到金融业。
布鲁塞尔欧洲与全球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尼古拉·韦龙警告说,由于欧盟各国条块分割的监管体系难以适应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现状,欧洲走出金融危机的难度会更大,鉴于欧洲企业在融资方面更依赖银行信贷这种传统方式,欧洲经济可能遭受的痛苦也会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