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落实前夜 中外银行博弈复杂衍生品新协议
根据监管层要求,银行只能和签定新协议的交易对手进行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能在9月16日前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签约,意味着外资行将丧失大部分中国市场。
对复杂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缰绳”将会勒得更紧。如果不出意外,国内银行间复杂衍生品交易从下周起将要启用一份新协议。据了解,这一协议名为《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将成为国内场外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新模板。此前央行已经下发这一协议,并设立了6个月的过渡期让银行间交易对手适应,本月16日将是过渡期的最后期限。根据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数据,截至7月2日,已有31家中外机构签署了41份新主协议。
国内银行人士对新协议“换装”表示欢迎。广东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新协议统一了交易格式,有利于国内场外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负责人指出,新协议建立了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中国标准,将对国内场外复杂金融衍生产品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中外银行博弈新协议
然而,看似平静的签约过程中却充满紧张的利益博弈,中外资银行作为两个阵营的主要交易对手在协议“换装”过程中短兵相接。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目前虽然大部分中小股份制上市银行已经和7家外资银行达成了协议,但占据国内市场80%市场份额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却迟迟没有落笔签字。
香港年利达律师事务所一位参与新协议制定的律师表示,国内五大国有银行可能会对外资银行设置交易的高门槛:要求外资银行就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提供担保。该律师认为,由于海外衍生品市场无此条款,这一门槛导致的实际结果是外资银行被排斥在复杂衍生产品交易大门外。
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国内银行要求担保是吸取雷曼破产等事件的经验教训而希望预防支付风险。根据统计,美国银行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倒闭银行数量已经超过了100家。另一位参与谈判的中资银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外资银行或许还将付出更多的代价才有可能保证果实落入袋中。
外资银行则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一位外资银行人士认为,大型商业银行的要求过于苛刻,外资银行难以接受;但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又不能无视国有商业银行手中的市场份额。
最后一周仍存悬念
根据监管层要求,银行只能和签定新协议的交易对手进行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不能在9月16日前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签约,意味着外资行将丧失大部分中国市场。
留给外资银行的时间只剩下了最后一周。据一位知情外资银行人士介绍,目前谈判仍在紧张进行,而几大中资银行口风已经略有松动。昨日,工商银行(601398)的一位知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了乐观态度,他证实谈判的确还在进行中,但较为明确的是该项协议不会对未来开展衍生品业务造成大的影响。据分析,目前谈判双方是在一定的默契之下,进行双边争取最大化利益的细节讨论。但他也同时强调,至于达成什么样具体条款还没结果。
而从接近监管层的人士传来的消息显示,监管层更希望通过谈判完善整个市场环境的配套设施法令,为以后中方在金融衍生品交易获得金融主导权和定价权做准备。从目前的情况看, 外资银行处境较为被动,能否在最后一周攻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是一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