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在学宏观金融监管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央行正在考虑创造多种新工具以调节银行贷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动不仅表明监管机构对上半年的贷款大幅增加并不放心,也是中国政府顺应全球流行,加入到学习“宏观金融监管”的班级中。
陈序
G20会议结束。更多的人关注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对延续既定经济刺激政策的表态,却忽视了本轮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发达经济体对加强金融监管的讨论和分歧。而恰恰是后者,才有可能减少重蹈覆辙的几率。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央行正在考虑创造多种新工具以调节银行贷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动不仅表明监管机构对上半年的贷款大幅增加并不放心,也是中国政府顺应全球流行,加入到学习“宏观金融监管”的班级中。
经济复苏势头渐趋稳定时,北京的注意力正转向银行贷款的效果和质量。今年1至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总计7.73万亿元,大约相当于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惊人的贷款增幅令人担忧中国银行业坏账水平重新上升,甚至有人认为可能出现6年前的糟糕局面。如果噩梦再现,近年来北京耗资数万亿元人民币强健银行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上半年规模空前的银行贷款并未全部流入实体经济中,有证据表明一部分贷款借道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推升了资产价格。那些真正用在刀刃上的钱也需要实体经济花时间消化吸收。急剧信贷扩张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同时,为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帮助全球经济回暖,中国政府承诺维持现行政策基调不变。中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G20会议上已重申了北京的立场。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瑞士巴塞尔出席央行官员会议期间也表示,尽管中国贷款增速近来有所放缓,但增长的势头仍相当不错。尽管上半年贷款大幅增加,但看来央行不会对银行贷款确定上限,今年下半年贷款增长将更加稳定。贷款政策不收紧,意味着贷款质量监控的任务更艰巨。
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开始更密切地监控本地资产价格变化,和全球金融、经济状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防止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关机构加强了对银行贷款帐目的审查,新的银行资本标准也在制定之中,银行间普遍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将被请出银行资本金项下。
众所周知,一家银行的行为再谨慎也不能减少整体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现行制度以更高的资产价格、更高的流动性激励银行在市场乐观期冒高风险。这次吃了亏,各主要经济体央行正在进行的所谓“宏观金融监管”改革,选项之一正是通过新的资本规定对金融机构的放贷加以限制,以期于银行失去控制时能釜底抽薪。
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新监管机制无疑增加了监管成本。新的监管机构需要能描述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的模型,才能估算经济繁荣转为萧条的可能性;需要调动更多资源去观察更多市场的各类价格变化。因为与某些传统观念不同,新的监管机构不会仅仅关注贷币和信贷市场状况。这意味着除了盯紧通货膨胀目标,还要在央行的任务单上添加资产价格以及多种经济因素的平衡。
从金融危机中是不是真的学到经验,是不是真能设计出减弱风险和发生金融危机几率的工具,一切还不得而知。何况,一种新的宏观金融监管工具就足以防止未来金融体系的所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当然不够。但学习总是好的,总能带来进步。这一命题对在本次危机中受伤较轻的中国同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