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奋的多晶硅

2009-09-07 14:19 628

  我国多晶硅兴建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产能过剩之严重,正在超出中国甚至世界的光伏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多晶硅,作为新兴产业——光伏

  我国多晶硅兴建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产能过剩之严重,正在超出中国甚至世界的光伏产业发展承载能力

  多晶硅,作为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基础生产原料,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因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与传统产业钢铁业同时遭到“点名”。近日,《瞭望》新闻周刊经过调研发现,这个“待遇”实在不冤。

  自2006年以来,受市场虚高价格与短期暴利诱惑,我国掀起了一波多晶硅项目的建设高潮,规模与投资堪称世界之最。本刊记者从众多企业、地方政府及一些公开信息收集整理的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产能将超过23万吨。其中,已投产和即将投产项目初步统计有20个,这些企业的规划总生产规模超过15万吨,总投资700多亿元。目前,已经投产的规模逼近3万吨,即将投产的规模近3.5万吨,这构成中国多晶硅项目大军的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紧随其后,国内在建项目还有20个,规划总投资突破600亿元,总规模超过8.7万吨;尽管没有明确的竣工、投产计划表,但这些项目中,付诸实施的建设规模已经超过了3万吨,总投资逾290亿元。

  “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实施,那么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将引领全球多晶硅市场供求逆转,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里昂证券、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等国内外投资分析机构均认为,今年最乐观估计太阳能市场能吸收70亿瓦的组件,但供给方面,假设所有的厂家都停止扩产,仅现有的产能在今年的供给就将超过90亿瓦。

  受访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大规模的多晶硅投资,的确解决了我国光伏产业原料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除极少数企业外,多数项目的技术水平相比国外企业仍然有较大差距,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经逼近国内企业的成本线,未来仍有继续跌价而下探的空间,行业风险正在不断积聚,相关各方必须高度警惕并尽快着手防范化解。

  暴利神话:价格3年飞涨16倍

  多晶硅投资的疯狂源于追逐暴利。2005年以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仅仅在30美元/公斤左右;而2008年,其价格最高已接近500美元/公斤。3年时间里价格飞涨,涨幅最高达16倍左右。成本在30美元/公斤上下的国外技术先进厂商的利润,是十足的暴利,利润率竟超过1000%。

  也由此产生了中国光伏产业的空前繁荣。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8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尤其在近两年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涌入这个行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30%。

  由于看好全球光伏市场,加之受无锡尚德等企业海外上市造就的爆炸式财富增长神话吸引,国内企业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纷纷投巨资介入,光伏行业的开工项目“遍地开花”。以江苏省为例,距离无锡尚德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CSI阿特斯等颇为知名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国内最多时曾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光伏泡沫就是中国人自己给炒起来的。”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告诉本刊记者。随着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增加、产能扩张,对多晶硅的需求量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4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依赖进口。在2008年,全国光伏组件企业消耗多晶硅达到1.66万吨,而国内多晶硅产量仅4000多吨,进口依存度超过3/4。

  受访的一位业内专家透露,前几年多晶硅供不应求时,国内企业各自为政,在进口多晶硅时相互抬价,使国外多晶硅企业坐收渔利,国内光伏组件企业却不得不承担了过高的成本,只能靠压低劳动力价格,甚至牺牲环保、维护制造低成本这样的“核心”竞争力。

  产能扩张神话:4年增长1000倍以上

  由此也一路推动了多晶硅的产能过剩。据统计,我国多晶硅产量2005年仅有60吨,2006年也只有287吨,2007年为1156吨,但2008年狂飙到4000吨以上。尽管产能上升迅速,但在下游的疯狂投资拉动下,多晶硅依然是我国光伏产业的一大瓶颈,众多下游企业“等米下锅”。

  为解决上游原料短缺的问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引导国内具备相应技术基础的洛阳中硅等企业,围绕多晶硅生产各环节的重大技术难题,实施重点攻关,取得了系列攻关成果,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

  但国内这样的企业毕竟少之又少,而且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不过,过去的几年里,受多晶硅的暴利诱惑,中国企业仍然掀起了一股多晶硅投资的狂潮。即使在技术和人才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企业也敢于投资建设万吨级的多晶硅项目。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的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0万吨,是2005年全国产量60吨的1000多倍,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

  在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2007年的产量仅700吨左右,去年突破2000吨,仅在乐山、雅安两地,今年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产能已超过5000吨。与此同时,投资27亿元的天威四川硅业3000吨/年多晶硅等项目还在不断上马。预计到2010年,总产能将达到31750吨。

  产能形成之际的价格暴跌

  今年,中国多晶硅投资热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化生产,价格泡沫随即破灭。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因欧洲各国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引起全球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中国光伏企业从欧洲接到的订单锐减,普遍陷入困境,大部分企业歇业停产,多晶硅价格也迅速下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平均约每公斤70美元,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而国外大厂每公斤成本平均在30美元左右。

  目前,多晶硅行情已结束暴利行情,现货市场价格理性回落到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因成本高企、需求不足而出现了间歇性停产。业内专家认为,这是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后遗症的逐渐显现。四川多晶硅产业现状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缩影,间歇性停产或许只是新一轮风暴的开始。

  而且,受前期暴利驱使,国内企业在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便一哄而上,而暴利行情也可掩盖技术落后、成本偏高的不足,但眼下,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正面临“生存还是灭亡”的严峻考验。

  长期关注中国光伏产业的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国外厂家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使多晶硅价格还有继续下探的空间,“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之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蜂拥上马,随着产能逐步释放,并遭遇国外厂家扩产,在低价持续甚至继续下跌的情况下,与国外厂商相比基本没有竞争力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在更惨烈的国际竞争中,结果可想而知。”

  据刘华等多位投资专家预计,进退两难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千亿投资至少一半或将打“水漂”,“50多家企业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7家。”(记者杨希伟 梁鹏 张洪河 李兴文)

0
标签: 多晶硅 新兴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