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目录利好存疑 其他两类目录又在招手
基本药物目录的公布,为基本药物制度在年内落实铺下了“奠基石”。然而,仅有目录远不能让“亟待政策”的医药企业满足,目录内药品价格的下调空间、未来各省市基本药物目录及增补目录、目录的使用指导细则等更多细节,一再令医药企业“望眼欲穿”。
医药企业备战“药品目录年”
■ 特别报道
□本报记者 邢佰英
基本药物目录的公布,为基本药物制度在年内落实铺下了“奠基石”。然而,仅有目录远不能让“亟待政策”的医药企业满足,目录内药品价格的下调空间、未来各省市基本药物目录及增补目录、目录的使用指导细则等更多细节,一再令医药企业“望眼欲穿”。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录内药品25%的降价预期让老百姓在期待受益的同时,也让众多产品被收入目录的医药企业心存忐忑,毕竟制度的后续配套政策尚是未知数。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的确定过程,又将伴随多方利益的博弈,耗费的时间也将比较漫长。
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难题,这也就决定了不会给相关医药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因此,究竟“以价换量”,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医药企业应该在“路口”面前做好选择。尽管在相当程度上医药市场的格局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聪明的医药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这段“政策等待期”,悄悄做好各种应对,甚至是扩张的准备。
降价空间大悬念
尽管医药企业对于基本目录内药品的降价早有预期,但具体下调空间有多大,关系到是否会压缩医药企业的利润空间。东兴证券研究员李秋实认为,众多药品进入目录的生产商都在算一笔账,就是进入目录后的量与价相乘能比此前高多少。
康恩贝、沃华药业、双鹤药业、天士力、云南白药等多家药品被纳入目录的医药公司都表示,进入目录将对公司产品的销量提升有很大提振作用。但也有不少医药公司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最终招标产生的药品价格过低,公司难以接受,公司将放弃参与投标,放弃这部分基层市场。而且,越是定位高端的医药企业,对这部分“送上门”的基层市场也越是意兴阑珊。
例如,双鹭药业向来药品定位高端,其毛利率高的药品供销两旺甚至供不应求,对利润贡献率低的基本药品自然没有太多精力可以投放。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对于主打产品被列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企业来说,由于产品利润对公司净利润影响重大,公司对产品定价格外关注。例如双鹤药业,对旗下的主打药品降压零号的期望值就比较高,希望能够获得满意的零售指导价。
而对于进入基本药品目录产品并非公司主打产品或销售收入贡献有限的企业来说,对价格的敏感度要低很多。丽珠集团有关人士表示,中药方面,公司有血栓通药品进入了基本药品目录,但该产品的销售总收入也不过几百万,西药方面,也有几个药品品种进入目录,但都并非公司的重点产品,因此,此次基本药品目录的出台对公司的整体影响不是特别大。
除了进入目录产品在公司产品中的地位差别之外,公司自身对产品成本的控制也影响着公司对价格的敏感度和承受力。
丽珠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基本药物目录内产品的价格下调是大趋势,公司一直致力于对产品的成本控制,对价格下调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康美药业董事长马兴田也表示,降价对公司的影响不会太大,而公司药品进入目录带来的基层市场扩容,将很大程度上给公司带来利好。
而综合实力和规模较小的医药企业则对价格更为敏感。由于利润空间将受到明显压缩,在一些独家药品借助基本药物制度占领基层医疗市场的同时,原本市场争夺比较激烈的化学普药可能再一次“短兵相接”,而没有研发实力的小企业成为市场整合对象的可能性也更大。
多重忧虑并存
除了药价下调空间未定之外,困扰众多医药企业的还包括基层医院对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量、大医院对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比例,甚至医院对基本药物的使用积极性等。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收入有一半来自药品,财政补助不足,医疗服务价格又没有放开,医院自然会将创收压力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且越是基层医院越是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度高。
分析人士认为,25%应该是基本药物的平均降价幅度,具体药品的降价幅度应有所不同,因此,对于议价能力强的药品来说,有减少降幅的可能,如果零差率政策能得到有效落实,这样的降幅是医药企业基本能接受的。
但关键在于,“以药养医”体制下,取消零差率的实施效果以及取消后基本药物目录的落实效果还存在悬念。因为目前医院普遍存在的“以药养医”体制并未被破除,如果医院对基本药物“进出同价”,回扣被取消,这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医院的生存空间,医院对基本药物的配备量很可能被有意压缩。
一家医药企业担忧,如果医院对基本药物“进出同价”,回扣被取消,那么医院可能将基本药物的配备量有意压缩。以往,公司的药品通过医院终端销售时,公司都要花费一笔医院公关费用,此后国家将对基本药物实行统一配送,若再取消对医院的公关费用,流通商和医院对目录内药品的接受动力都将减弱,很可能倒逼药厂降低药品出厂价。
对于目录中大多数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来说,目录使用的基本都是药品的通用名,能生产该药品的生产商不止一家,这种情况下,地方招标时产生的竞争与之前基本没什么区别,生产商要想中标,可能同样需要花费公关费用、服务费用,因此,生产商能够承担的降价空间很可能有限,政策制定者压缩流通环节费用的初衷很可能也难以收到实效。
银河证券研究员李鹰鹏认为,由于各地方拟出台的基本药物目录会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可以预期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目录将远丰富于落后省市。对于此次未能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来说,很多生产商会选择重点“攻进”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基本药物目录或医保目录,以此获得销量增长。
争进下两个目录
基本药物目录的定价细则尚悬在半空,很多医药企业又马不停蹄地备战下一个目录——非基本药物目录,而拟于今年11月底修订完毕的医保目录则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牵动着医药企业的神经。事实上,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今年几乎成了“备战药品目录年”。
尽管非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与出台的必要性在行业专家内部还存在争议,但对于医药企业来说,不敢对此有丝毫含糊,毕竟如果该目录确定将出台,将对非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某种程度上,影响面要大于基本药物目录。
山东省一家医药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对于药品定位较高端的医药企业来说,非基本药物目录和修订后的医保目录对其影响要比基本药物目录的影响大得多,因此接下来的目录争夺战还将更加激烈。
丽珠集团有关人士透露,对于医保目录,绝大多数医药公司都是长期关注的,一般都会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予以应对,虽然医保目录内药品的报销比例低于基本药物目录,但涉及药品面更广,涉及的医药公司也更多。这意味着,医保目录的调整将再次导致“僧多粥少”引发的博弈战。
分析人士认为,众多目录的出台,让医药公司不得不为药品申报耗费诸多精力,同时,不同目录之间如何协调也是目录制定者需要认真解决的难题。尽管如此,医药企业作为实战派,已在这段“政策等待期”中悄悄厉兵秣马、枕戈待旦。丽珠集团目前已经针对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产能匹配、市场调研等,将借机开拓基层医疗市场。
基本药物目录旨在解决百姓“看病贵”的难题,从而也决定了不会给相关医药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空间。
七嘴八舌话“目录”
□本报记者 邢佰英
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之后,后续政策以及如何落实成为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邀约下,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常务副会长白慧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汪卫东三位嘉宾,围绕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落实等问题,畅谈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对基本药物目录的公布以及医改的推进,有怎样的分析?
黄建始: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出台,对医改推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在推进制度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反思制度的出发点——保证民众健康。目前很多实施手段都将“病有所医”作为制度的目标,例如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只是一种手段,却被当成目标,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产物,而维护健康的本义几乎被忽略了。这实际是本末倒置。
具体到基本药物目录的中西药比例,也有待商榷。目录收纳了307个药品品种,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205种,中成药102种,中药约占三分之一的比例。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务人员中,中医医生占比只有12%,远低于中药在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占比。这意味着可能有不懂中医的医生为患者开中药,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政策提出,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将取消药品加成。这对医院是否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白慧良:当前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主要是国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这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转费用都是政府财政负担,而三甲医院以上的医院,暂且不取消药品加成。但是,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这样依靠政府财政能否一直坚持下去还不确定,尤其对于西部财政较困难的地区,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更是有限。
汪卫东:取消药品加成对于医院来说难免面临收入剧减的问题,尤其是对医院内用重症药较多的专家门诊或科室受影响更大,但对于中医院来说,也不是没有机会。
由于政策没有明确提出中药饮片也取消药品加成,这可能反而有利于中药饮片在未来疾病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中药饮片是中医院用药的重要特色,目前很多中医院对中药饮片的使用率都不到30%,广大中医医院可以随着医改方向调整医院的方针,加大对中药饮片的配备使用量,一方面符合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也相当于回归中医院的本色。
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基本药物招标时可能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您认为应如何防范?
白慧良:地方出现保护主义是大家所担心的,但如果在医改中,中央对基本药物制度等控制过死,也难以贯彻好中央方针,因此需要在执行中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加强监督并及时解决。
目前,基本药物及报销药品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最高零售指导价,也有人建议是让医疗保险部门与医药企业直接谈判来确定药价。这个建议实际比较理想,百姓也能最终受惠,但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医疗服务的作用,这还有待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基本药物目录
“光环”消褪
□本报记者 邢佰英
基本药物目录揭开面纱之后,其对行业的影响已慢慢被市场消化。记者采访了多家医药公司,最大的感触是,原先很大程度上被冠以“利好医药企业”光环的基本药物目录如今已经褪色了很多。究其原因,除了价格因素不确定之外,作为接近销售终端的重要环节——医院,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响应基本药物目录的“号召”还打着很大的问号。
目前,政府已经明确了基本药物的价格调整中,将率先把医院15%的药品加成予以取消。但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收入有一半来自药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以药养医”体制,基层医院对此依赖度更高,一旦医院对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在收入受重创的压力下,很可能选择“消极应付”。
目前政策只对基本药物规定实行“零差率”,目录外的药品暂不实行,可能预见,医疗机构对二者的销售感受对比鲜明。此外,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药物配备时,政府尚没有政策规定具体的配备浮动比例,因此,不排除医疗机构会“钻空子”,对“无利可图”的基本药物配备有限的量,而增加目录外的同类功效药品的配备量予以弥补。
这样的话,不但政策制定者设计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最终要落空,而且当初抱有很高期望的医药企业也将失望。
当初之所以众多医药企业欲“挤”进基本药物目录,原因就在于进入目录意味着“市场扩容”,医药企业的销量能攀上一个大台阶。然而,这样一个“期望”,伴随着基本药物目录使用规定的日渐“宽松”,而变得缥缈起来。基本药物目录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推行力度,从医改“征求意见稿”中的“全部使用”调整到 “全部配备和使用”,再到如今推行范围“缩水”为30%。如此一来,医药企业药品销量提高的预期也一再被打压。
政策规定的“口吻”缘何渐趋宽松,一方面是意识到了市场终端需求的重要地位,着意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充分预料到了公立医院改革的难度。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都属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的组成部分,但众所周知,这五项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就在于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尽管国内的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在多个地区展开了试点,例如济南、辽宁等地,未来计划通过试点总结出经验,用于更广范围的改革,但改革全面推进仍尚待时日。
但话说回来,如果公立医院改革、医药分开不能得到彻底推进,任何关于药品目录遴选的努力和成果期待都难免再度落空。要知道,我国从来就不缺少基本药物目录,修订前的药品目录纳入的药品种类多达两千种,药品降价明显,但因为利益受损的医院“用脚投票”,数百种药品就此“销声匿迹”或“改头换面”,这充分说明,无法理顺医药体制,目录的落实难以上保险。记者不得不担忧,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的“磨叽”,很可能会拖五大任务中另四项任务如期落实的“后腿”。
我们看到,公立医院改革不但需要平衡多方关系,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改革过程难免出现“阵痛”以及反复,其难度远超过制定一部基本药物目录,但公立医院改革才是医改的“根”,不仅医药企业,更有老百姓都在眼睁睁期待改革能够早日有结果。眼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确实应该加快进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