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投资逆势复苏 低级过剩难防
纺织业产能并非绝对过剩,急功近利的投资思路,过度重视规模和量的扩张,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内销热逼死外贸“老店”
2009年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上海浦东乳山路一家外贸服饰店的老板张先生取下了店门口“最后清仓、还剩1天”的倒计时纸招牌,关闭了这家已经有近5年历史的外贸服饰店。第二天,接手的新店主把店中存货全部摆出,挂上了“改行清仓,全场10(元)”的新招牌。
“生意难做啊。”张先生关店前告诉记者,这家店面平时的生意已经是“随便混混”。
过去几年,张先生一直薄利多销,靠着诸多回头客的捧场,在周边店面不断更迭中稳如泰山。但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张先生就不时向记者抱怨,周围的外贸店越来越多,货源层出不穷,新顾客越来越少,而对老顾客又得更加优惠。“竞争这么激烈,你要是比别家多贵一点,老顾客就再也不来了。”
本以为周边新冒出来的外贸店们,也许只是去年底替厂家处理“弃单”的一时风景。但等张先生熬过了“10元围巾店”的冲击后,却发现,周边的大多数外贸服饰店并没有随着“弃单”消化完毕而消失,不但一直开了下来,货源也越来越有与自己趋同的倾向。这股“外贸转内销”的风气,让张先生不得不“走一步看一步”。
如今,张先生终于决定关闭自己这家“老店面”,转战浦东轻纺市场。对来势汹汹的“内销”心有余悸的张先生还在犹豫新店的主营项目:“可能会做一点外贸服饰吧,但肯定不能全做这个了。”
落后产能是元凶
纺织业产能并非绝对过剩,急功近利的投资思路,过度重视规模和量的扩张,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
去年开始的外贸转内销热潮表面上看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实际上这股热潮来源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的纺企库存剧烈调整。而该轮调整一定程度上是产能过剩问题的反映。
“产能过剩是导致纺织行业现状的最根本原因。”杭州一家外贸服饰出口公司的老板叶先生告诉记者,“中国纺织品的产能实在是大得吓人,而且物美价低。”
早在2006年,中国纺织业“产能过剩”就被诸多学者频频提及。2007年,处在中国纺织业中心地带的绍兴公布了一项调查数字,纺织产能过剩25%,印染产能过剩30%,服装产能过剩35%,这一结果迅速引起了业界关注。根据中国第一纺织网估算,今年国内纺织行业过剩产能至少超过总产能的20%。而随着前几年行业高峰期时大量在建产能的陆续释放,过剩产能的比重可能更高。
同时,由于需求并未全面启动,产能过剩必将限制工业品价格,最终影响企业利润增长。叶先生就表示,供需的不平衡导致恶意低价竞争,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处在极低水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洗牌,使供需回归平衡。
然而,就纺织行业整体而言,产能并非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投资思路,过度重视规模和量的扩张,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就指出,在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下,我国纺织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尤为突出。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只有淘汰落后产能。在2009年至2011年这一纺织业调整期内,至少30%的过剩或落后产能需要被淘汰。
洗牌阵痛不可回避
上半年,纺织固定投资呈“V”型复苏。该轮复苏并非行业盈利恢复引导投资回流,不但可持续性值得怀疑,所隐藏的产能过剩这一不和谐因素也不得不防
2009年初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纺织业振兴的重要任务。到2011年,要重点淘汰75亿米高耗能、高耗水、技术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万吨化纤落后产能;加速淘汰棉纺、毛纺落后生产能力。
叶先生认为,不首先进行行业洗牌,产业升级只能是空谈。“产业升级一需要资金,二是必须对这个行业的未来看好,才有动力去升级,现在的情况是纺织企业利润处在亏损状态,整个行业死气沉沉。一没资金,二没动力,谈何升级。所以,必须先洗牌后,使供需达到平衡,一部分优秀企业走出困境才有机会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是为了产业升级,但今年上半年,纺织固定资产投资“V”型复苏的表现却令人再生隐忧。今年上半年,中国纺织业并未出现企稳回升的转折性变化,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9.78%逆转至5.70%。在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投资一枝独秀。
但汪前进认为,纺织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的“复苏”,并非行业盈利恢复引导投资回流,不但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其所隐藏的不和谐因素也不得不防——固定资产投资如果还集中于低水平同质性产能的扩张,将带来又一轮的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