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业如何“走出去”?
尤其是2009年1-2月份,中国皮革、皮毛及其制品行业的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尽管与机电等产业相比,这个降幅还算“温和”,但作为十年以来首次出现的下降,业内人士还是“惊呼一片”。
“创汇型出口”已是末路
2008年以来,业界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金融危机”。
没错,这场源于金融领域的全球性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长期以来带有明显出口创汇导向的中国皮革业,也受到了直接的冲击。
尤其是2009年1-2月份,中国皮革、皮毛及其制品行业的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尽管与机电等产业相比,这个降幅还算“温和”,但作为十年以来首次出现的下降,业内人士还是“惊呼一片”。
其实,没有一个行业能够依赖简单的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增长方式不合理导致的失衡在皮革行业累积已久,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对于那些过度依赖出口的企业来说,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赢得了更大的国际市场,但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和壁垒也不断增加;而在2003年前后,学术界也开始出现“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了”的质疑。但增加就业、消除贫困等巨大的现实压力以及“GDP诱惑”所构成出口冲动依然左右着很多行业的发展。眼前的经济利益屏蔽了长远发展的理性思考,“小车不倒只管推”,全然不顾方向是不是出现了偏差。
现在,到了对“创汇型出口”进行反思的时候!
是变革的时候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对皮革业也出台了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在内的刺激措施。这些举措可以说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继续鼓励简单的出口创汇。
国务院通过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皮革等十大行业列为轻工业振兴重点。规划要求,到2010年,使轻工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毫无疑问,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是中国皮革产业摆脱被动局面的根本出路。换句话说,是变革的时候了!
应该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非新名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业内人士觉得这只是一句口号——也难怪他们,既然原有的模式能够顺利地赚到钱,又何必那么着急地进行自我否定呢。
当然,现实也是残酷的,当寒潮突然袭来之时,勇于变革者能够逆风飞扬,保守自满者则欲哭无泪。
去年以来,皮革业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内销企业,尤其是那些走时尚化、品牌化道路的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冲击明显小于外销企业;在外销企业中,走高端道路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明显小于低端企业。这给行业一个启示,要真正实现振兴,就必须正视现实,对旧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反思,拿出变革的信心和勇气来!
中国皮革如何“走出去”
我不反对皮革产品出口,但坚决反对建立在所谓“人口红利”甚至牺牲环保基础上的低水平出口。
在传统的出口模式下,中国皮革企业其实只是“世界车间”。这种模式的致命伤在于,哪怕你的出口额做到再大,在全球皮革产业链中,你永远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长期以来重制造而轻设计、营销的“纺锤型”产业结构转变为“哑铃式”,即大力加强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等产业链两端的功能,不断向产业“微笑曲线”的高端进军。
近年来,海宁中国皮革城提出了“打造中国皮革时尚产业”的口号——同样一件皮衣,传统观念中首先是御寒品。现在,它超越了其初级的功能,成为时尚品,成为大众服饰消费升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对象。
在这个基础上,海宁中国皮革城也在积极推动企业尝试全新的“走出去”之路。为此,2008年10月和2009年3月,海宁中国皮革城先后组织了两次“欧洲秀”:
2008年10月中旬,多个中国裘皮品牌应邀赴世界裘皮的中心——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飞越长城”的时尚皮革裘皮服装专场发布。这是中国皮革时尚首次以“专场秀”的形式走出国门;
2009年3月2日,一件海宁皮衣远赴重洋,穿在了著名的“撒尿小童”于连的身上。这是中国第三次向这位布鲁塞尔“第一公民”赠衣。有数百家国际、国内媒体刊发了报道。
两次欧洲之行给我们最大的感触是:其实欧洲同行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制造,我们所展示的裘皮款式和风格让欧洲同行很惊讶,也承认过去对我们存在偏见。
一位参与了哥本哈根展示的企业家对我说:接几张出口订单,赚一点加工费,绝不是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是培育中国自己的时尚产品,和世界各国皮革品牌同台竞技!
此言甚善!
毋庸讳言,在“我看世界,风尚看我”的基础上培育中国皮革时尚产业,进而打造中国自己的皮革品牌,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这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