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样本:医疗共同体“试验”

2009-08-31 12:07 871

  作为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副局长,陈新亲自参与了西城区医疗共同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囊括了三级大医院、二级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在内的医疗共

  作为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副局长,陈新亲自参与了西城区医疗共同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囊括了三级大医院、二级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在内的医疗共同体,被普遍认为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实现新医改的两大具体目标——解决看病难、缓解看病贵等的有效手段。

医疗体系重建

  《中国经营报》:西城区的医疗共同体被认为是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等领导也多次去调研。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西城区医疗共同体的状况及建设原因?

  陈新:西城区医疗共同体其实就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打通医疗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性,实现群众就医需求和医疗机构的对接。

  西城区医疗资源丰富,这对于西城区群众来说确实是件好事。但从整体来说,西城区的医疗机构隶属关系比较复杂,有医科院的,有北京大学的,有部队的,有北京市属的,也有区属的二级医院。隶属关系的复杂导致了管理上的难度,西城区政府作为一个区级政府机关,无力统筹规划区域卫生资源。如此丰富的医疗资源如何能为西城区群众利用,如何把老百姓的不同就医需求与医疗资源对接?2007年,西城区政府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始着手西城区医疗共同体的筹划工作。当时,由西城区人民政府陈蓓副区长、区卫生局局长边宝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共同担任了组长。

  从2007年3月开始,西城区政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开始筹建专家组,进行制度设计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转诊标准和流程的制订,通过标准化的信息语言表达出来。半年之后,西城区医疗共同体的转诊流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了。2007年9月25日,西城区医疗共同体开始正式运行。

  《中国经营报》:医疗共同体总共囊括了多少家医院,是不是越多越好?医疗机构越多,群众的选择就更多?

  陈新:医疗共同体纳入的医院是不断增加的。2007年是“1+X”模式。“1”指的是北大人民医院,“X”指的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德胜门社区服务中心。2008年,西城区医疗共同体开始了二期建设,医疗共同体开始了“X+Y”模式的网络构建,开始纳入专科医院。这主要是考虑到医保的对接问题。因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属于医保A类单位,医保是不受限制的。专科医院也属于医保不受限制的医疗机构,是可报销的,主要包括有丰盛中医骨伤医院、西城区平安医院、护国寺中医医院、肛肠医院等几家专科医院等。构建了这个医疗共同体网络后,西城区的群众得了什么病,都可以为自己的就医需求找到合适的节点对接。

社区医院“傍大款”

  《中国经营报》:这么多医院进入医疗共同体,他们之间的业务职能如何划分,是否存在利益上的竞争关系?

  陈新:我们对进入医疗共同体的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一个功能上的划分,实现功能互补。大医院主要是进行疑、难、急、重等疾病的诊断,区属医院主要定位于常见病、多发病、普通病、慢性病和院内康复的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坚持六位一体的功能,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在这个共同体内的各种医疗机构,按各种功能定位,分别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超出各自功能要求的,转诊给共同体内其他医疗机构。比如说,一个病人发病,在未确认他到底患有哪种疾病之前,他应该到大医院进行确诊,确诊之后的常规康复治疗,就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完成了。

  自2007年9月启动西城区医疗共同体之后,德胜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就诊人数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该社区覆盖周边12万人,2008年的就诊人数达到了15万人次,比2007年提高了24%。各种医疗机构之间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中国经营报》:医疗共同体给普通群众带来了哪些实惠?

  陈新:现在西城区已经建立了一个全程的健康维护链。居民在15分钟内就可以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看病。除了便捷的15分钟生命保护圈,西城区还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按照人的生命准备期、生命成长期、生命保护期、晚年生命质量期四个阶段,打造了一条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全程健康维护链。

  医疗共同体则让西城区居民的不同医疗需求与医疗机构实现有效对接。纳入医疗机构的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还实现了网络视频会诊,大医院的专家可以通过视频软件,进行远程会诊,患者可以就近得到诊治。

  还有一个是为患者提供的预约检查服务。比如说,社区有一个病人希望到大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他可以通过医疗共同体的网络进行预约检查,可以避免到医院去排长队。

  《中国经营报》:新医改中提到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但是似乎很多患者对社区门诊还是抱有一些怀疑。

  陈新:如果我们社区医疗机构能和大医院进行对接,患者就会对社区医疗机构更加信赖,因为我们的社区医疗机构有了大医院的智力支持。

医保对接是推广关键

  《中国经营报》:共同体如何解决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

  陈新:现在社区医疗机构的短板之一是缺乏人才。按照北京市规划,每3000人要有一个全科医生、每2500人有一个护士,但现在离这个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我们也在想方设法引进人才。2008年,北京市人事局给了2000名外地大学生的进京指标,西城区也引进了一些人才,这些引进人才先进行培养,到全科医生培养机构进行为期三年的培养,这个钱都是政府财政出的。

  但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进行为期五年的大学本科教育,中国大学缺乏全科医学的系统理论教育,所以他们必须再去医疗机构轮转五年,这个培养周期就比较长了。

  我们这个医疗共同体内,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也是培养社区医疗机构人才的一个途径。在这个医疗共同体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检验检查报告是共享的,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还可以获得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查房的机会。因为医学本是实验科学,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见的病例太少。

  《中国经营报》:西城区医疗共同体未来会不会推广到更多的医院?推广的必要性何在,可能存在哪些障碍?

  陈新:第一个面临的就是医保对接。西城区还有一些二级综合医院,比如北京市二院是老年病医院,他们只能和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对接,因为两者的医保对接是打通的。但是二院和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无法对接,无法实现转诊。未来,我们还会纳入更多的医院进来,比如复兴医院等,但是可能主要是考虑把这些医院的一些重点、特色、优势科室纳入进来,一是老百姓有需求,其次是比较容易操作,减少医院的信息费用投资等。明年北京市实现医保划卡结算后,上述问题可迎刃而解。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提升社区医疗机构的软实力。我们西城区搞社区医疗机构起步早,所以还比较成熟。但如何进一步推动,能否通过医保的不同报销比例进一步推动?例如得了感冒到大医院看病报销50%,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报销80%?当然,这个前提是社区医疗机构发展得比较成熟。

0
标签: 西城区 共同体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