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俄贸易发展:在俄华商,转型的时候到了
“转场”仍难摆脱再次被“清查”的命运,只有人员、货物、经营三者都合法,才能永续发展。
探寻中俄贸易发展新路径(上)本报记者 张娜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8月21日上午,杨兴权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对方是北京一家货运代理公司,邀请他近期给自己的客户作一期培训。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杨兴权,现为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培训客户本来就是杨兴权的业务范围。只是,这次客户看重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政法大学俄罗斯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来,这家货运代理公司所说的100多位客户是刚刚受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关闭影响而回国的华商们,他们这次回国是暂时休整,待重整旗鼓后,再“杀”回去,但不是转场继续“练摊儿”,而是组团注册公司,谋求长远发展。
他们找杨兴权的目的,是想了解在俄罗斯注册公司的相关程序和注意事项,并争取杨兴权担任他们的法律顾问和业务指导直接带队参与注册公司及后续相关事务。
“注册公司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杨兴权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果华商只是一味“转场”,一两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还会遭遇同样的经历。
6月29日,位于莫斯科东部地区华商聚集的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因违反环境卫生规定而被临时关闭,市场内数万华商被指走私,20亿美元资产遭销毁。北京乐清商会与浙江义乌、浙江桐乡、福建闽南、广东、河北等地商会7月24日发布的联合统计数据显示,在这次事件中,遭受损失的企业约2万家,连带企业3万多家,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亿元。
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关闭的影响还远未消散,前7月河北对俄出口下降40%。海关总署发布的7月统计数据显示,1至7月全国对俄进出口约为205.5亿美元,其中出口约为87.9亿美元,同比下降49.6%。
惨痛的教训,似乎还没有真正唤醒华商们对转变经营方式的思考,即便到现在,除极少数人摒弃“地摊儿式”的经营模式,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外,绝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侥幸心理,飞蛾扑火般投入下一个怪圈。
转型迫在眉睫
“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想赶紧把货处理掉。”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的关闭,让多年在此经营服装生意的卢女士几乎血本无归。她在电话里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果压在手里价值300多万元的短裤再卖不出去,她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400万元。
然而,由于卢女士所卖的短裤已经错过销售季节,即便以几卢布的低价挥泪甩卖,仍然无人问津。身陷莫斯科的她六神无主,茫然不知所措。等待她的还有更艰巨的考验,眼看到年底了,工厂怎么办?工人怎么办?
在莫斯科,像卢女士这样身陷窘境的华商不在少数,据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统计,目前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经营的华商大约有6万户,其中,多为中小私营业主,主要来自广东、浙江、河北、四川等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商户占绝大多数。现在,他们正为转战其他大市场四处忙碌。
“这无疑又是新一轮冒险。”莫斯科华人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姚俊文,在俄已经生活20多年,深谙背后隐藏的巨大危机。
他在回复给本报记者的电子邮件中说,如果继续走“倒大包、摆小摊”式的经营模式,那么,封货、拉货、被驱赶、被清查的命运将会再次上演。
几十年来,“只顾低头拉车,无暇抬头看路”的华商们浑然不觉间已陷入经营—积累—查抄和罚没—重新开始—积累—再查抄的怪圈。很多人包括华商自己往往认为,“灰色清关”是他们跳不出的怪圈。
“灰色清关”是指进口商或进口代理商在进口货物报关时,通过与海关关员的非公开协议,以低报货值、少报重量和瞒报品名(即提供低税率的税则号)的方法,使批量货物以明显低于国家法定进口税率应缴税额通关。这就是问题所在,华商经营方式本身就存在不规范之处。
“转场固然能暂解燃眉之急,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姚俊文说,只有真正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者合法,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转型迫在眉睫。
白色清关节省成本
“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看清形势,摒弃灰色清关,走白色清关之路”是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商务参赞高锡云善意的提醒。在中俄传统贸易中,“灰色清关”走的是“清关公司”模式,白色清关提倡“报关行”模式。
之所以称其为灰色清关,是因为这类清关公司的清关方式多为暗箱操作,表面上是为中国民间商人提供简化的货物清关服务,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向在俄华商提供任何税务单据证明。
若走“报关行”,一切手续办理都是透明、可控,而且货物的通关速度和运行时间有保证。货主只需支付相应服务费,更重要的是货物可以得到合法通关凭证,可在全俄境内任意市场、商店、超市进行销售,这就有助于华商扩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经营利润。
在现代物流中,“报关行”的主体便是货运代理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大约有100多家货运代理公司,资质各有不同,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中国内地主要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上海、北京以及深圳等省(区、市)。大部分货运代理都能为客户提供全套的运输和清关服务,但能为在俄华商提供全套运输和清关一站式服务的货运代理却屈指可数。
北京中俄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为在俄华商提供专业运输清关“一站式”服务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总经理于航对本报记者举例说,一个40尺高柜内装8000双皮鞋的海运和通关费用市场报价约为5万美元。如果是白色清关,运费约3000美元,关税约4000美元,商检费约500美元,代理报关服务费约2500美元,共计4.6万美元,每柜要比市场价格低4000美元左右。
既然白色清关可以节省成本,为什么还有很多华商选择“灰色清关”?于航说,因为10多年的灰色清关已让这种通关方式形成了巨大惯性。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在俄华商多半是小商贩、货量小,很多时候都装不满一个集装箱,没有必要找货代公司,找几个俄罗斯人把包背过去省时、省力。
但于航也提醒说,因惧怕合法手续的繁琐而选择“灰色清关”是极不明智的,即使某些高价值的商品正常通关也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与灰色货物每年遭受查扣,罚没的损失相比也是非常值得的。
注册公司是必选之举
一直从事中俄贸易的刘之国,十几年来虽然享受过“灰色清关”带来的便利,但也因此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货物会不会顺利通关,会不会被查抄或罚没……
刘之国告诉本报记者,货物通关后没有合法的通关凭证,往往被俄税警一查一个准儿,他已记不清多少次侥幸逃脱,多少次不幸被罚。走白色清关之后,轻松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而且生意账越来越清晰:一集装箱货物运输成本多少,清关要缴哪些单据,哪些产品税额低,都了如指掌。在以前,不到全部出货,哪会知道是赔还是赚,更不用说灵活控制资金周转了。
刘之国尝到白色清关的甜头是注册了公司后实现的,注册公司可以让整个贸易链条更完整,并摆脱无休止被清查的怪圈。
找杨兴权的华商们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行动起来。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在俄注册公司会否手续繁琐、成本昂贵。
杨兴权告诉他们4个字:“非常简单”,只需找一个代理律师事务所即可,华商配合提供相关需要审核的手续和文件。公司注册成功后,算上劳动保险、申请社保账号、办公房屋租赁、人员的雇佣、代理服务费等各项费用,大概需要一万美元。
如果卢女士想注册公司,假设她不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直接在当地找一家律师事务所代办即可,她只需提供注册公司所需的相关手续和文件,一般2—3个星期之内即可完成,公司注册成功后,卢女士还需在当地劳动部门和移民局等部门完成医保、社保、邀请权申请等程序,这个过程需40—60天。
最后,卢女士向代理人支付相应的服务费,约为500—700美元,具体律师事务所会根据注册公司的性质和人数的不同收取。
公司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卢女士还要为公司雇佣财务会计等工作人员,一般聘请费用是每人每月1500美元左右。当然,卢女士也可以委托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全权办理,这样可以降低相应的费用,一个公司一年可节省大约500—1000美元。
需要提醒的是,华商们可以根据自己实力的强弱选择独立注册公司或者几个人一起组团注册一个公司。
(张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