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制度”对健康产业促进作用如何持续放大
经反复斟酌、讨论与激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终于亮相,尽管除了目录明确之外,制度还是导向性的,但仍将在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经反复斟酌、讨论与激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终于亮相,尽管除了目录明确之外,制度还是导向性的,但仍将在促进健康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缓解“看病贵”,促进医疗机构良性发展。多年来,“以药养医”导致的医疗机构趋利性,致使医院乐于处方贵药,药企乐于卖贵药,流通乐于经销贵药,物美价廉的基本药物却被惹人嫌弃。基药制度将强制基层医疗机构逐步“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这就在一定范围内打乱了行业原有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得基本药物重新有了容身之所。且不论这个比例多大,至少有助于缓解“看病贵”。
此外,“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各地要按国家规定落实相关政府补助”的政策,起码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先破除“以药养医”。当然,基药制度不能完全解决“看病贵”,还有赖于其他配套措施,如全民医保的实施、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医生绩效管理的完善等。
二是加强行业集中度,减少恶性竞争。本次目录涵盖307个品种,有20多个独家品种,基本上是大中型品牌企业的产品,与国家希望加强行业集中度的思路高度吻合。制度第五条已经表明:“促进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整合”,通过扶优扶强,经过几年努力,待部分中小企业撑不下去了,“大鱼吃小鱼”的自然法则开始发生作用。从目录可以看出,国家意欲首先通过政策支持优秀企业加快发展,然后通过市场杠杆,使行业集中度逐步增强。相对于生产企业,拿不到配送权的商业流通公司的死亡将会更加快速。从这样的思路来看,在随后出台的针对公立医院的基本药物目录中,很有可能出现更多的独家品种。
当然,我们也不用担心这样会导致大批中小企业瞬间阵亡——由于具体的招标措施、目录调控、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等都由各省来制定,各省可能会有些相应的保护本省优秀企业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社会稳定、当地的健康产业发展都会成问题。
三是社区药品减少,或将给零售药店带来利好。当前,零售药店的生存环境不佳。社区零差率、社区看病免挂号费等惠民措施,使药店损失不少,但基药制度的实施,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上述情况。
基本药物制度第十四条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使用非目录药品品种的办法应“从严掌握”,第十五条则明确“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两条规定结合来看,不难看出其中深意。例如,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一般超过1000个,如果目录正式实施,只能采购307个,就算上海市政府财力雄厚,再增加几百个品种,依然存在很大缺口。某天患者习惯性地去社区配药,结果发现药没了,怎么办?只能又上药店。从这个角度说,新措施减缓了社区与药店争利的情况。
在新医改方案和国务院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中,均明确要求所有零售药店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尽管本次出台的制度没有这样提,但“零售药店基本药物采购方式由各地确定”,基本药物如何惠及零售药店、政府如何补贴,尚待明朗化。
四是期待各省招标细则鼓励优质与创新。基药制度将基本药物的招标权力下放至各省,因此,各省如何制定招标细则,成为关键。
以广东省为例,今年8月10日,广东省物价局正式推出《广东省物价局药品差别定价办法(试行)》,笔者发现其差别定价评分要素中的质量评分指标,与一般招标中的质量指标相比,不仅权重加大,且规定更加细致。由此可见,国家一方面希望基本药物的价格能尽可能低,另一方面,又不能低到没人愿意生产的程度,因此,基药制度需要“探索设定基本药物标底价格,避免企业恶性竞争”。而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招标过程中鼓励真正的优质高质产品,鼓励企业为提高质量而进行种种创新,不要让“劣币(劣质药品)”充斥市场,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毕竟,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诚信与创新是永恒的,应想法设法加以保护。
综合来看,基药制度比较契合当前国情和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并对于产业的协调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各级政府的进一步努力下,这种促进作用有望继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