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式突围”:内外贸同步复苏真相
本报记者 周呈思
本报记者 周呈思
实习记者 吴楚越温州报道
温州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温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4亿美元,同比减少8.1%——这大大小于浙江省的外贸萎缩幅度,后者的降幅是16.2%。
同月,温州市的外贸进口额同比增长12.6%,高出浙江省平均增长水平20多个百分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贸进出口仍未摆脱“双降”的形势下,温州已率先实现“一降一升”。
据海关统计,7月份鞋靴、服装及衣着附件、合成革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7%、10%、6%,同时眼镜、低压电器等特色支柱行业亦开始重新引领温州出口,相关企业的海外订单出现“突增”。
“温州的内外贸正在同步复苏。”温州市国税局官员向记者表示,该市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销值降幅从6月开始缩小,部分行业出现止跌回升现象,其中制鞋业等入库税收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新兴市场渠道突围
8月24日,记者在温州市鹿城区“中国鞋都”工业园看到,几乎每家鞋业工厂大门口都挂出了长长的招工启事。部分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近期订单突然增多,各类工厂少则缺工二十多人,多则缺工两三百人,其中普工和注塑工尤其紧俏。
温州鞋革业占全市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出口值居所有出口商品第一位。记者从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了解到,今年6月和7月,该行业先后实现出口批次增幅、出口销售金额的两大“转正”。
“6月份是一个分水岭,温州鞋业出口自此开始回暖。”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对记者表示,6月份温州鞋出口8042批,3.01亿美元,已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与此同时,上半年温州出口鞋业企业数量则出现锐减。今年上半年温州鞋革行业已有205家企业倒闭、转产或外迁。全市856家出口企业中,有149家企业出口“颗粒无收”,其中8家企业选择退出外贸专做内销、7家企业则转行退出了鞋业。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主要市场在俄罗斯、乌克兰,由于受‘抄鞋’事件以及两国货币大幅贬值的双重影响,部分企业无奈只能停产。”谢榕芳表示。
今年上半年,温州市鞋业对俄贸易下降了43.89%,而业界普遍预测,这个最大的温州鞋出口市场将在下半年进一步萎缩。
传统市场受阻的另一面,是新兴市场出口额的迅猛增加。
据行业内统计,今年1-7月温州鞋对瑞士、古巴、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基斯坦、安哥拉、乌干达等国家的出口猛增,增幅均在60%以上。同时,在以往的出口“盲点”阿塞拜疆、赤道几内亚、朝鲜、津巴布韦等国,近月来亦实现了“零的突破”。
“公司今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拓展过去的一些冷门市场,尤其是南非和印度市场。”一家大型鞋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种对外拓展渠道的创新已收到成效,前两个月的新兴市场订单量占比超过三成。
大型服装企业温州腾旭服饰有限公司的外贸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70%。该公司董事长徐云旭告诉记者,由于提早采取新兴市场拓展和内外贸“两条腿走路”战略,今年以来外贸订单不降反增,同比增长了20%以上。“由于业务量增加迅速,我们新招进了20%的中层员工。”
在渠道拓展上,国际展会成为温州企业“突围”的重点。
2008年7月以来,温州服装、鞋革等行业逐渐改变以往靠温籍华侨老客户、主打传统侨贸订单的出口模式,首次“抱团”参加“香港时装展”等大型国际展会,面向新的海外客商揽订单。
一位温州服装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年初通过参加某国际展会,接触到真正的国际采购商,对企业的渠道拓展大有帮助。
记者从温州市服装商会了解到,今年仅服装行业国际性大型商品展会的计划出展数量即达到35个之多,比去年增加一半多。
从贴牌加工到“虚拟经营”
在出口回暖的同时,温州市主要行业的内贸亦出现同步复苏。
温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市16个特色行业累计销售收入754亿元,同比下降9.35%,这个数据要高于同期出口收入的下降幅度。
“不同于外界的印象,大部分行业的内销占比要大得多。”温州市外经贸局的一位人士表示,内销复苏对于温州部分企业来说更加重要。
谢榕芳告诉记者,目前鞋革行业的内贸和外贸回暖速度差不多,但相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规模以上大型企业的订单增长更快一些。
温州地区服装行业的内贸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的近80%,记者从温州服装商会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地区大型服装品牌的内贸销售同比增长幅度一般在10%-30%,部分品牌如森马、美特斯邦威、巴拉巴拉、高邦等企业的增幅达30%左右,而森马的高峰月份销售额增幅甚至达到50%。
“我们行业的内贸领域目前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贴牌加工,一个是‘虚拟经营’。”温州市服装商会秘书长张琼瑶告诉记者,目前贴牌加工虽然增长比较稳定,但利润空间一直面临挤压局面;而采用“虚拟经营”模式的企业则有相当大的增长表现,今年以来逆势高速增长的品牌基本上都是“虚拟经营”式企业。
所谓“虚拟经营”,是最近温州市企业界的新名词,即公司自己掌握品牌、研发和终端销售,而将制造环节外包给其他国内或国外企业,即“两头在外”的虚拟式实体经营模式。
一家率先采用此模式的某大型温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产品全部外包给其他制造企业生产,公司本身只负责品牌管理和终端渠道,目前该公司在全国有4300家销售网点。
“我们的每一个产品系列都会有一个供货加工商梯队,比如70%的主要产品交给一级制造商、20%的次要产品给二级、10%的附属产品给三级。”该人士告诉记者,梯队实行竞争晋级制度,比如如果二级制造商做得不错,那么就可能在年度评比中把它升到一级,生产公司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这种模式根本不怕金融危机,越是危机就越是有生意,小的制造商都做不了,都会汇聚到他们那边。”张琼瑶说,哪里的制造成本越便宜,企业就会跑到哪里下单。
一位行业研究人士认为,“虚拟经营”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或将成为今后温州等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方向和产业转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