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之基本属性(望海楼)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保证基本药物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转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机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日前终于出台了。这一关联着普通百姓健康的重大公共政策,顿时成为舆论焦点。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由来已久。1981年,我国第一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编制完成,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和调整,2004年版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涵盖了西药773种,中药1260种,品种达到2033种。这次公布的基本药物307种,大概只占2004版的1/7左右。卫生部药政司司长郑宏表示,过去的目录由于没有一套相关的配套政策,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处于“有目录没制度”的状态,这项惠民制度未能落到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就好比有了一个“水龙头的开关”,才能为今后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使用、定价、报销等政策的制定完善和实施铺好“渠道”,才能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细水长流”,最终更好地保障公众基本用药权益。
药物是人类用以同疾病做斗争的一大类重要武器。它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关系民生的特殊商品。药品不是由患者主动消费,而是由医生指导消费。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药品生产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近年来,针对以药养药、拿药品回扣问题,尽管国家发改委先后20多次降低药价,但降价药集体玩“失踪”,医药合谋,药价仍然虚高不下。我国居民药费支出在医疗保健中占50%以上,再加上医保体系不健全,我国居民无法破解“看病贵”难题,至今存在“因病返贫”的担忧。本来是为人类造福而生产药品,却正在向为追求利润而生产。基本药物制度的推出,正是针对于此,力图还原药物的本来面貌,惠及千千万万老百姓。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保证基本药物足额供应和合理使用,转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机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具体表现为:
药品价格有望控制。纳入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零售指导价格,药品价格较前相比有一定幅度降低;在招标采购配送环节,各省在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基本药物采购价格将低于国家零售指导价。
“大处方”有望遏制。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促进合理用药,提高用药规范性。基本药物实现零差利销售,取消差价,医生盲目开大处方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可以有效遏制此类现象发生。
“看病贵”有望缓解。对广大患者来说,基本药物纳入医保报销又将鼓励患者优先选用基本药物,其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个人支付的比例又会降低。
基层药价有望下降。初步测算,基本药物价格平均降幅约在10%左右。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15%药品加成。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基本药物,价格上至少便宜25%。
当然,任何一项医改举措如果单兵独进,都难以对抑制虚高药价立竿见影。唯有从根本上斩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药物之间的利益关联,并同时辅以财政增加对于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医改举措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效,老百姓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实惠。
(作者为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