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逐步走出衰退 各国央行的进退两难
各国央行目前是怎么也没有勇气立马祭起收紧货币环境的大旗。进入8月以来,多国央行都作出了继续维持之前的货币基准利率的决策。
随着上半年和7月份经济数据纷纷放出,全球经济开始逐步走出衰退、企稳回升的迹象已经愈发明显。
然而,对经济复苏持续性的忧虑使得各国央行难以释怀,美国消费数据仍然疲软,商业物业可能掀起新一轮金融海啸的担忧言犹在耳,经济复苏的资金堆积特征过于强烈等因素,都使得V形反弹的经济复苏随时面临夭折。
所以,各国央行目前是怎么也没有勇气立马祭起收紧货币环境的大旗。进入8月以来,多国央行都作出了继续维持之前的货币基准利率的决策。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也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8 月6 日美联储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尽管其整体规模自7月15日起连续三周缩减了830亿美元,至1.99万亿美元,较2008年12月中旬的历史高点(2.3万亿美元)缩减了14%,但仍比雷曼倒闭前的正常规模(0.9万亿美元左右)高出约1.1万亿美元。
澳大利亚央行8月4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不变;8月6日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也都宣布继续维持利率在历史低位;日本央行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于8月11日结束,宣布继续将银行间的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1%的水平不变。而启动降息较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还在延伸降息通道。印尼、俄罗斯、罗马尼亚和捷克等国家都宣布下调基准利率。
少数经济形势更严峻的国家,当局甚至进一步扩大了量化宽松的规模。英国央行日前宣布,将其债券收购规模从1250亿英镑扩大至1750亿英镑,以向英国银行体系增加流动性,成为其今年3月以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新一波。
如此看来,全球的货币流动性目前不但不会趋于收紧,相反其规模仍将不断膨胀。加之各国的货币市场已经完全“动起来”,银行惜贷情绪彻底消除,这些巨额的流动性流窜于股市和期市等市场的数量条件和流通渠道都已经完全具备,如果监管不力,货币回收不及时,更大的新泡沫酝酿已经不可避免。
实际上,目前的金融市场泡沫化趋势已经几近确立,如果货币政策继续维持6~12个月以上的宽松状态,新泡沫膨胀的速度或将超出多数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的预期。
跟踪市场和对冲基金的数据,都足以反映出股市上扬使得资金加速重回以炒作为看家本事的投资主体,而这些投资人却是金融市场翻云覆雨的“元凶”,他们本就是以制造泡沫为主业。大宗商品前几个月的加速走强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些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堆积泡沫的决心。10月份交货的NYMEX原油价格已经达到74美元/桶,为今年这波反弹以来的新高,将7月份滑落至60美元/桶的那根阴线完全吞没。LME铜价已经站稳6000美元/吨,短期内再次跌破该点位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接下来极有可能创出年内新高。
现在看来,在各国央行步入货币政策放松周期的尾声之际,也就同时陷入了深深的进退两难之中。一方面是依旧脆弱不堪的实体复苏和金融海啸可能重来的预期,另一方面对应的却是不断上扬的资产价格泡沫和一触即发的全球高通胀幽灵。二者皆不是省油的灯,各国央行哪个也得罪不起。
而目前更大的麻烦在于,在全球经济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之前,经济复苏注定了是脆弱不堪的,本轮经济的快速回升其本质是流动性堆积之下的回升,而非实体经济层面出现真正的好转。
然而,现在大致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全球资产价格的飙升,由大宗商品价格带动的CPI通胀或许将很快到来,预计最迟在明年底全球各央行就不得不收紧货币环境,从而遏制住通胀的失控和资产价格更大幅度飙涨。与之对应的则是,在没有找到类似于基础设施、军工产业、IT产业和房地产业这样的新经济(310358基金净值,基金吧)增长引擎之前,由于流动性逐步收紧,实体经济将再次探底,世界经济将被迫进入“滞胀”时代。当然,在全球货币政策没有真正收紧之前,金融市场将陷入一段牛熊杂居的时代,资产价格“在大幅震荡中向上泡沫化”是未来几年的总趋势。
对于中国来说,情况则甚是不同。由于欧美国家在前一段放松货币环境主要采取的是价格型工具,而中国则主要是依赖于准备金率的下调和天量信贷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的实施。因此,一旦流动性从数量上开始收紧,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7月份信贷的骤落所带来A股市场的急速下跌,让我们着实感受到没有了天量信贷的支撑,A股市场要想再出现上半年的大反弹难度已经非常大,除非有更好听的“故事”来取代天量信贷的支撑。故而,信贷“硬着陆”之后,我们期望的是,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的着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层次融资渠道的得力措施,而不是继续寄希望于海量信贷来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复苏。毕竟,海量信贷、房地产和A股的双泡沫都无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保资产研究部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