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上半年山西成为全国唯一GDP下降省份
全国平均增长7.1%,山西为负4.4%——前不久,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的山西,经济增速陡然跌落,成为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份。人们不禁追问:山西怎么了?山西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今年4月,山西省出台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单井年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
上半年,山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2%,万元GDP电耗下降8.54%,二氧化硫减排量达到3.9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8.9倍。
全国平均增长7.1%,山西为负4.4%——前不久,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近年来一直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的山西,经济增速陡然跌落,成为唯一GDP负增长的省份。
人们不禁追问:山西怎么了?山西经济的未来在哪里?
面对负增长:
是“进”还是“退”?
实际上,从去年9月起,山西各项经济数据就持续走低。今年一季度,全省GDP下降幅度达8.1%。
在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看来,山西GDP的负增长有其必然性,“这是山西固有的产业特性,以及山西要极力打破这种特性的努力造成的,只不过是国际金融危机提前了这一时刻”。
“山西固有的产业特性”,无疑与煤炭紧密相连。
数据显示,山西119个县(市、区)中,91个产煤,财政收入的40%到50%来自煤炭;煤炭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焦炭、冶金、电力等四大产业占工业总值的80%以上。每个到山西的人,随处都能感受煤的气息、煤的分量、煤的希望和煤的遗憾。
这种高度依赖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曾使山西经济高速增长。在煤炭等能源产业支撑下,山西GDP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两万元大关。
在国家需要煤的时候,山西从未皱过一次眉头。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期间,作为北煤南调主要通道的大秦铁路(601006,股吧)平均每7分钟就要发出一列万吨运煤专列。短短一个月,山西煤炭企业生产煤炭3385万吨。无论是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山西在国家能源保障格局中始终保持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这样的模式,也一直让山西饱尝“苦酸”。每年因开采煤炭破坏损耗的水资源就达15亿立方米以上;采煤还造成全省5000平方公里面积“悬空”,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面积达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面积约94平方公里;因采煤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高达3980多亿元……蓝天白云、明月繁星一度成为山西人的“奢侈品”。
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更是山西的另一“痼疾”:50多年来,山西煤矿事故累计造成1.7万人死亡、1.3万人伤残;每年还有为数不少的官员因安全生产事故被问责、撤职或免职。
“不要带血的GDP!”近年来,这句话屡屡出自山西主政者之口。对于山西来说,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郑重提出“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口号。省委书记张宝顺坚定地指出:“不走这条路,山西的长期发展没有出路!”省长王君表示:“走好这条路,必须真正从体制和政策上做起。”
尽管到今年6月底,山西的经济已整体向好,然而,面对上半年GDP的负增长,山西还是感到了少有的压力。是转危为机,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还是重走老路,“薄利、多产、多销”,以求眼前增长的“面子”?
连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经济形势会,形成的共识是:咬定牙关,将转型进行到底。
煤炭产业:
是“收”还是“放”?
今年以来,朔州吸引了山西方方面面的目光。
上半年,朔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亿元,同比增长6%,大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居全省第一;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3%、5.4%、9.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10.4亿元,是山西省11个市中唯一正增长的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海关进出口总额,增幅均为全省第一。
朔州市何以如此?市委书记田喜荣谦虚低调:“实在没有什么,无非是前任和我们笨鸟先飞。两年前,不能干的就坚决不干了,要干的坚决干大、干强、干好。”他所讲的“先飞”,主要是指作为试点城市,朔州先期完成了煤炭资源的整合和提升。经济学专家冯子标认为:“朔州是刚刚尝到了转型后的甜头。其实,转型的初期,他们也付出过短时的代价。”
山西的转型发展,煤炭产业的转型首当其冲。“多、小、散、乱、差”是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瓶颈:产业集中度低,煤矿数曾近万,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占80%;产业技术水平低,仅有12%的煤矿实现综采,40%的煤矿产能还是落后的炮采方式。煤炭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中小煤矿占了不小比重。
早在2006年,山西就提出全面转型,以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初级化的问题,剔除高耗能、高污染的弊端,抚平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硬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收紧拳头,拒绝粗放”。
山西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007年,淘汰落后的GDP1000亿元,占2006年GDP总量的1/5。称“壮士断腕”之举,毫不为过。
2008年开始,山西省加快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步伐。今年4月,山西省出台《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个规划推出的4个月内,年30万吨以下产能的煤矿全部“寿终”。规划提出,两年内,在现有2598座煤矿的基础上消减1000座。到2011年,全省矿井数量减少到1000处,单井年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以上;到2015年,单井年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以上。到2011年,山西全省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大集团煤炭企业产量占全省的75%,到2015年占80%。
目前,山西2000多座小煤矿都在找大型煤炭企业当“婆家”,超过七成的小煤矿已签订兼并重组协议。这标志着山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及煤企兼并重组、在全国率先终结小煤矿的“资源新政”取得重要成果。
按照山西省部署,8月底,将全部完成兼并重组的协议签订工作;9月份,新的企业主体要入场开工,新建扩建矿井的基本建设全面推开。对那些有圈占资源之嫌不进行实质性结构调整的煤炭企业要取消其兼并主体资格,对其拟整合的资源按照市场化原则重新配置。
在做好“地下”产业的同时,山西省结合实际,发展好“地上”产业,出台了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四大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最近,又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制定“蓝图”。
追求GDP:
是“绿”还是“黑”?
谢海曾是山西省煤运总公司的董事长,后来担任过阳泉市的市长和书记,现在是临汾市的市委书记。
临汾曾以“花果城”而闻名,后又因在全国污染检测中“名列前茅”而出名,又因洪洞矿难、襄汾的溃坝等事故成为舆论和媒体的“热点”。
谢海在临汾下乡很“诡秘”,手里拿着在“关、停”之列的煤矿分布图四处“偷查”,看坑口封了没有,看电断了没有,看是真关,还是假关?一旦发现问题,就会通知县、乡干部到场,让那些工作不实的干部无言以对。他随时会让司机停车,一米八五的个头,举着个高倍望远镜,看哪家企业的烟囱在非正常排放,以此判断排污装置是否启动。
“没有办法,这是形势所逼。临汾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该牺牲的必须牺牲掉!”
日前公布的数据表明:汾河水库水质,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这是山西20年来的第一次。山西是能源大省,也是能耗大省,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夺得”全国单位GDP能耗最多的“桂冠”。山西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2003年,山西烟尘粉尘排放量全国第一,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全国第一,危险废物排放量也是全国第一,所有城市的空气没有一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从2003年到2005年,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山西省的临汾、阳泉、大同被列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三市。
山西必须举全省之力为GDP变“色”。山西先后发布《关于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做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考核工作的通知》,把减排情况作为环保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奖惩制和一票否决制。2008年,将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列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同时,山西还建立了环保“部门联动”机制,切断污染企业的“生命线”。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让山西放缓环保的步伐,反而提高了产业门槛。截至今年6月底,山西已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31万吨,水泥产能183万吨,电石产能13.24万吨,铁合金产能4.4万吨,小火电71.21万千瓦,造纸产能4万吨。
去年,山西GDP单位能耗下降7.39%,降幅位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山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2%,万元GDP电耗下降8.54%。继今年一季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后,山西上半年二氧化硫减排量达到3.9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8.9倍;化学需氧量减排量约1万吨,完成全年任务的78%;大气综合污染平均指数同比下降近24%;11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平均达到了172天,环境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也由去年的1个增加至10个,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县(市、区)由去年的13个增加到62个。
今年,山西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形势明显好转。1至6月,全省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356人,下降21.69%;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起数同比下降13.04%,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4.93%;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同比下降40%,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
危机中毅然转型,转型中“绿色”当先,发展中民生第一。尽管转型之路注定不会轻松,却是必由之路。力图摈弃老路的山西,正努力在一条“阳关道”上实现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