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银行高管对监管新规的思考
马太效应,在银行业越来越明显。
拿2020年业绩来说,六家国有大行是唯一保持盈利增长的群体,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的净利润同比减少3.30%,城、农商行则同比减少9.85%。
4000多家中小银行,很多日子并不好过。进入2021年,银行资金、资产两端业务的监管进一步收紧,尤其是互联网存款和互联网贷款方面的新规,原本被部分中小银行视作第二增长极的网络金融业务,被套上收得更紧的监管之缰。
中小银行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了。
在一个小型行业交流会上,一家民营银行高管表示,如何正确理解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背后的逻辑,对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银行的转型,至关重要。
在这位银行高管看来,互联网存、贷款监管新规下,行业将出现两个转型。他同时指出,目前的监管新规还有一些边界需要进一步厘清,这样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可以避免走弯路。
转型一: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主角,将转为银行
截至2020年末,宇宙行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为6.97万亿元。但是在个人贷款业务领域,它并不是最大的那家。最大的那家其实是中国建设银行,高达7.17万亿元!
再来看另一个数字:某大型互联网平台在2020年末的个人贷款余额约2万亿元。
两大国有银行用了差不多40年的时间,全部贷款业务才达到现在的规模。而这家互联网平台,只用了4-5年时间便达到了它们规模的三分之一。
发展如此迅速、规模如此之大的业务和主体,却不在金融监管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风险,后果可想而知。
今年3月中央高层指出,一些平台企业发展不规范、存在风险,平台经济发展不充分、存在短板,监管体制不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
2020年以来,尤其是今年,无论是中央高层还是金融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要坚持“金融特许经营”原则,把全部金融活动都要纳入金融监管。
在这位银行高管看来,监管部门出台关于互联网存、贷款的新规,是从风险管控的角度对相关互联网平台和业务予以规范。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从联合贷款向助贷转型,是必然趋势,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主角,也将从互联网平台回归为银行。
当然,在转型过程中,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亦可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这位银行高管透露,其所在的银行与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经常交流,希望双方在大数据、黑名单、欺诈等等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经营主体的回归,不仅是对银行自身的发展的要求,更是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位银行高管表示,未来两到三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银行业,尤其是对于民营银行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个不注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银行走不远。”
不过,这位银行高管也同时指出,根据监管要求,提供互联网贷款服务时,强制客户阅读的时间等方面要明确展示在银行的客户端上,但是目前这些内容都在合作机构的端口上。“如何能够回归到银行本身,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转型二:消费金融将向小微金融转变
在这位银行高管看来,未来消费金融业务将向小微金融转变。
他的一个判断依据是,自从2007年以来,我国的居民杠杆率增长速度突然加速,尤其是2018年-2019年,有六个城市的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80%。从这个层面来看,除了存量客户借新还旧,从单纯的居民消费而言,现金贷业务的空间已非常有限。
如果说从消费金融向小微金融转型是对居民个人杠杆率的调整,那么,从联合贷向助贷转型则是对平台杠杆率的调整。
这位银行高管指出,在平台助贷转型过程当中,有一个方向是从平台助贷向自营贷款转型。不过,如果按互联网贷款新规的要求,从营销获客到身份的核验、反欺诈、贷后管理等方面,如都要回归到商业银行,在助贷的模式下完全回归是有困难的。
此外,如果未来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合开发存款汇一体的、带有交叉销售性质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这也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同时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这名银行高管直言,从2010年左右开始,小微金融经历了多种模式,未来供应链金融模式将是民营银行脱颖而出的一个突破点。
“一是供应链金融的市场容量足够大,二是核心是要解决真实性的问题。下一步,供应链金融会是一个方向。”
边界一:风控的独立边界如何界定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体的回归,将带来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两个层面的边界问题。
一是关于独立风控的边界问题。
这位银行高管指出,事实上,监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苦口婆心地强调独立风控的重要性,不管是2017年“141号文”,还是最新的互联网贷款新规,都在强调核心风控环节应当由商业银行独立开展且有效,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贷款发放、支付管理、贷后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外包给第三方。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贷款的风控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银行完全独立风控有一定难度,“独立”的边界在具体操作中很难界定。
风控不仅仅只是模型,还与流程以及数据息息相关。如果自建风控体系,除了这些,还需要场景的支持。
但是对于银行尤其是自身没有多少流量的中小银行来说,有多大的能力在信用评分、反欺诈、贷后管理等方面做到自主风控呢?
因此,这位银行高管建议,从独立风控的角度,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诸环节,哪些风控措施归于平台,哪些则应归于银行。
边界二:借款利率和费用的边界需要明确
这位银行高管提到,自己多年来有一个疑惑:即关于借款利率的边界问题。
如今,从联合贷向助贷转型,一个核心便是对平台杠杆率的调整。
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从最早的“两线三区”规定,到后来的LPR4倍的限制,包括最近一些地方法院出台的一些判例,如何处理“两线三区”和LPR4倍的关系,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这位银行高管认为,目前从转型的角度来看,在24%-36%即“两线”的区间,让民营银行和消金公司不做这一块业务比较困难,如果不做这些业务,可能很多机构很快就无法开门。
在这位银行高管看来,至少短时间内,24%-36%的区间依然会存在。“那么未来的趋势究竟会是什么样?”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在于,哪些是与贷款相关的直接的费用?
现在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助贷业务,有一部分成本并没有直接公示在贷款合同借款协议里,比如融资租赁费用、担保费是否算作与借款利息相关的费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这位银行高管指出,这些灰色区间如果长期存在,无论是对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银行把握不好这个边界,对未来的经营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