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海运业:破笼篱奔大洋
新中国华诞60年,中国远洋船队已经拥有23万艘货轮,载重量约60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个港口,远洋运输关系不仅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更关系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生活,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今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60年华诞。伴随共和国成长的脚步,60年间,我国海运、港口、铁路、公路等各类物流设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至精,发生的变化与进步有目共睹。这些变化,给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商务顺利运行,起到了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本报特开此专栏,回顾、盘点、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交通物流领域各条战线的功勋与光荣。
60年前,要从烟台牟平出口几吨花生到日本是如何的困难:先要将花生用人力小推车运到烟台,然后打包,装进木箱,木箱内还要衬进油纸,防止受潮。然后等那遥遥无期的小火轮,在风浪中晃到上海,再出口到日本。
60年后,烟台到日本每天都有船期,花生不用再装进木箱,不再需要油纸,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顺畅。不但到日本,即使到美国,烟台也有了直达集装箱班轮航线。
60年间,中国远洋运输业走过的道路,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国力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打破笼篱,走向大洋的历程。
打破笼篱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上海,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招商局,具有77年的中国近代最大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建国初期,中国海轮吨位所占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禁运,又阻碍了我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发展。
上海解放后,外国航运企业撤离上海,美、英、法等国家限制本国轮船到中国港口,使我国的远洋运输几乎断航。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新中国政府领导人民奋发图强,逐步冲破封锁。
1951年6月15日,波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合资组建了中波轮船股份公司,首先打开中国通往欧洲的航路,迈开了新中国远洋运输的第一步。
1956年,远东水脚工会(FEFC)与日本船东达成垄断协议,排斥非公会班轮,实行双重费率制,将中国航线上的班轮运价普遍上调10%,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此,从1958年开始,外运、外代系统开始了一场“运价斗争”,利用外贸货源,采取不给或少给公会班轮配货的办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吸引了多利顺、三野、中波、源源、东方等船公司的船挂靠大连、上海等港口,最后迫使“远东水脚公会”接受了中方作为托运人提出的运价表,开创了国际航运史上运价斗争取得胜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后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远洋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远洋业突破了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重重封锁,建设起了初具规模的船队,开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条条航线。
1964年12月,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中远公司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
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轮从黄埔港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国有船队的壮大,使我国外贸运输货物中租用外轮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进出口货物开始大量的由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运载,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1978年9月26日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集装箱从上海港驶向澳大利亚,打破了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零”的纪录。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式开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
“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这是邓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视察时,对天津港变化的肯定。这种评价今天依然适用。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中国的远洋运输业开始了新的发展。随着机构改革逐步理顺,海运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则变得相对简单且迅速。1993年,我国最大的国际远洋运输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我国最大的内河航运集团———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分别成立。1997年,中海集团在上海正式挂牌,承担我国沿海运输。
随之而来的是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闭的、人为划分的格局,使水运市场真正“流动”起来,开始通江达海。
如今,这些航运企业,均已完成了专业船队建设,以不同货种为标准,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气船、特种船、客滚船、商品车滚装船等细分市场也已建立并发展成熟,各专业船队通过借助集团总公司的统一品牌、统一战略,发挥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优势,国际竞争力渐强。
我国从事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的公司由中远集团一家,增长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经历了从中远“平乡城”轮不到200标箱到万箱级以上的飞跃。中远集运、中海集运是我国集装箱班轮公司的代表,早已跻身全球班轮公司前10名,航线覆盖整个中国沿海、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波斯湾等全球各主要贸易区域。
为中国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上世纪80年代,全球集装箱航线基本上都被国际资班轮公司控制着。中远发展集装箱运输事业伊始,便将运力提升与调整航线和运行组织工作同步启动、同步发展,实行定船、定线、定班期运行,开辟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全球运输网络。
特别是1988年4月,将香港—美西线集装箱班轮改为周班,受到货主欢迎,国外媒体更是惊呼“中国航运正在大踏步赶了上来”。
1999年,中远集运在中日航线上注入“绿色快航”概念,将航线服务精确到小时,同时推出班期、交货、中转、通信、证书传递、专人服务和货物跟踪保证,真正做到“当天到货、当天超市上架”,为中国外贸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海集运虽然成立时间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集装箱班轮船队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创造了业界神话。截至2009年8月为止,中海集运船队共计148艘船舶,整体运载能力近50万标箱。其中每艘运载能力逾4000标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龄只有4.59年,占总运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外运集团与中国长航集团的重组,中国远洋运输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承运转向综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国外贸链条。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长额度中,海运承担了90%左右的运输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
海运量的激增,加速了海运运力更新换代的进程,畅行于四大洋、由我国航运企业控制和拥有的30万吨级油轮、散货船和万标箱集装箱船已非罕见。
新中国华诞60年,中国远洋船队已经拥有23万艘货轮,载重量约60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飘扬着五星红旗的中国船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多个港口,远洋运输关系不仅到中国每一个老百姓,更关系到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生活,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