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银行低估值之痛,如何守住金融中介领导地位?
报告分析认为,鉴于各大银行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它们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会不尽相同;真正了解其竞争优势,能够做出并落实其决定性战略的银行终会大获成功。
来源:麦肯锡咨询公司、陆家嘴杂志
近期,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重写游戏规则:金融中介如何改变银行业》。
报告梳理了过去几年中全球银行业整体的现状与估值,试图解释投资者为何对银行的未来缺乏信心。麦肯锡认为,投资者对银行业前景的顾虑部分源自一种担忧:即银行业能否守住其在金融中介圈中的领导地位。
报告分析认为,鉴于各大银行拥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它们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会不尽相同;真正了解其竞争优势,能够做出并落实其决定性战略的银行终会大获成功。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银行业和金融监管者陆续采取行动,力图使金融体系重回安全正轨。
2012年以来,全球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一直徘徊在8%到9%之间,整体行业市值从2010 年的5.8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8.5 万亿美元。全球层面上的银行整体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9.8%上升到了2017年的13.2%,涉及风险的其他指标也有所改善。
危机仅仅过去十年,短短时间内取得的成绩证明银行业拥有强大的复原力。
尽管如此,银行业的增长仍持续低迷。过去五年,行业收入的年增速仅为2%,显著低于5%到6%的历史记录。
2012到2017年,世界上大部分行业的市净率水平都有所提升,但在超低利率与严监管的新环境下,银行难以找到利润可观的新业务模式,导致行业市净率(PB)和市盈率(PE)一直低于其他各大行业。
拿银行业与其他主要行业作对比,就会看到更加令人警醒的图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相较于非银行业,银行业的估值一直处于偏低状态。2015年,其估值比非银行业低53%; 到2017年,虽然业绩企稳,但这一折扣也仅略有改善,处在45%的水平。
全球银行业的估值倍数远比不上其他行业部门。
造成估值差距的部分原因是投资者对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增长潜力以及风险抱有诸多顾虑。麦肯锡认为,除这些因素外,投资者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顾虑,那就是其他金融服务企业、非本行竞争者,以及科技公司来势汹汹的进攻。
上面是全球银行业的问题,在新兴市场中,情况更为特殊。
过去十年里,发达市场银行的估值一直在奋起直追,直逼新兴市场,后者表现曾长期优于前者。到了2017年,两者的位置终于发生了交替:发达市场的市净率多年来首次超过了新兴市场。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表示:“我们观察到新兴市场银行的市净率自2010年以来已经跌了一半,其背后有四个主要原因:投资者预计不断攀升的信用损失将导致收益持续下滑;由于与不良贷款相关的风险成本升高,新兴市场银行面临着更高的资本要求;对中国各大银行资产负债表成分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产生顾虑;数字化企业和金融科技公司带来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力要远大于发达市场。”
本质上来说,银行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它们位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中心,吸纳各种资金来源(企业和个人存款、养老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并用于不同方面,包括贷款、债券,及其他投资等。
2017年,全球此类资金总量超过了260万亿美元,为金融中介机构带来了每年高达五万亿美元的收入。
其中,企业、公共部门,和个人存款贡献了80万亿美元,银行的债券和股票贡献了47万亿美元。表外资金来源的体量其实更大,其中,保险和企业养老金资产贡献了54万亿美元、零售投资者贡献了46万亿美元,捐赠基金、企业投资以及基金会等贡献了22万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和公共养老基金贡献了13万亿美元。
这一复杂的金融中介圈在过去几十年逐渐发展起来,为私人和公共部门提供储蓄、管理、转账、借贷、投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银行能否在这日益演进的金融中介圈中守住自己的地位?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宁人说:“我们认为,投资者之所以对银行业的前景缺乏信心,部分原因是他们担心银行能否继续维持自身在金融中介圈中的领导地位。科技创新和监管乃至更为广义的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正在重塑整个业态,为新入场者打开市场,其中包括其他大型金融机构、专业金融服务提供商,以及科技企业。这种冲击并不片面,但也并不预示着银行的完结。”
以支付业务为例,目前中国的零售支付交易额中,科技巨头站国内零售支付总额近50%,国内银行面领着全新的挑战。
重塑业务模式是必要之举,不单是为了抵御新的竞争压力,也是为了把握住新的机遇。各家银行都必须评估转型对具体业务板块和地区市场的影响,厘清自身的强项和短板,把握未来竞争的真实面貌,从而找准战略核心,做出决定。
报告建议了四个战略方向:
§成为创新型端到端生态圈“设计师”
§成为低成本“制造商”
§专注特定业务板块
§作为传统银行,对业务进行全面优化与数字化改造
据此,麦肯锡建议国内银行关注四大核心能力的提升,即识别和打造场景的能力、端到端深度运营客户的能力、创新科技赋能,和平台化规模运作能力;同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色,关注生态圈发展的特别机遇:C(客户)端优质场景资源稀缺、B(企业)端与G(政府)端生态圈机会、区域特色的线下生态圈以及银行系资本活跃参与投资场景公司。
中国银行业已经在生态圈战略上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真正端到端成功推动、获得巨大价值的案例仍凤毛麟角。
在生态圈战略的推动过程中有诸多挑战,包括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圈模式、选择合适的产业与场景、克服银行与合作伙伴的磨合困难以产生商业价值、以及银行自身的组织文化转型与客户运营能力提升等。
同时,并非所有银行都能成为生态圈中“霸气的主导者”,而应当考虑以“聪明的参与者”的身份跻身其中。应当意识到,生态圈战略并非所有问题的解药, 银行转型还应当多管齐下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本文节选自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重写游戏规则:金融中介如何改变银行业》。
原作者:
Miklos Dietz: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温哥华分公司
Paul Jenkins: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奥斯陆分公司
Rushabh Kapashi: 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Matthieu Lemerle: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伦敦分公司
Asheet Mehta: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Luisa Quetti: 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伦敦分公司
倪以理 (Joseph Luc Ngai):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曲向军(John Qu):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周宁人(Nicole Zhou):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韩峰(Feng Han):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徐晓琦(Xiaoqi Xu):项目经理,北京分公司
吴伊虹(Yihong Wu):亚洲区银行业务经理,常驻香港分公司
报告数据和见解来源于麦肯锡专属的银行与金融科技研究机构“Panorama全景数据库”,以及全球客户和从业者的实践经验总结。
麦肯锡连续第八年发布该系列报告:
2011年报告《全球银行业现状: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2012年报告《三重转型: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2013年报告《实现突破:领先银行如何通过差异化胜出》
2014年报告《过去的征程》
2015年报告《为争夺客户而战:传统银行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的挑战》
2016年报告《全球银行业迎接崭新世界》
2017年报告《凤凰涅槃:重塑全球银行业,拥抱生态圈世界》
2018年报告《重写游戏规则:金融中介如何改变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