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员工非法出售3678条征信给小贷公司
银行业的薪水似乎不能满足每个员工的需求,借助银行工作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开始靠非法售卖个人征信记录赚取黑心钱。
银行业的薪水似乎不能满足每个员工的需求,借助银行工作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开始靠非法售卖个人征信记录赚取黑心钱。
作者 | 张浩东
来源 | 支付百科
近日,建行员工非法查询用户个人征信事件再度被曝光,一外包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查询用户信用报告3678笔,从中非法牟利。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显示,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作为外包人员在建设银行永州市分行工作的崔某,通过手段盗取管理人员陈某的操作码,以此展开非法查询用户征信的行动。
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崔某共查询个人信用报告3678笔,获得征信报告后,再以每份10元的价格进行出售,这些征信报告最终流入到了在广东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
崔某通过售卖用户个人征信报告,累计从中获利36780元,法院在经过审理后认为,崔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据「支付百科」了解,这并不是建行员工第一次非法出售用户个人征信记录,此前建行一名客户经理吴某伙同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信贷一部客户经理饶某、广州花都稠州村镇银行狮岭营业部客户经理谭某,三人通过微信群售卖用户征信信息,开始了贩卖客户征信信息计划,总计查询并售卖客户752条征信记录。
银行怕的不是黑客,而是银行内鬼的出现,频繁曝光的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大多都是因为银行员工个人的牟利行为所造成,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产业链中,银行员工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银行员工利用贷款审批系统漏洞,绕过安全防范措施,违规查询并出售个人征信报告,一方面反映出银行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在巨大的指标压力下,银行员工开始用职务便利来获取不正当的渠道收入。
征信背后庞大产业链
屡屡发生的用户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是当前征信黑市的一个缩影。之所以银行员工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大量查询用户个人征信报告,除了利益及金钱的诱惑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条信息交易的产业链逐渐成熟。
只要是查询到的用户个人征信报告,就会有人高价进行收买,一条真实完整的征信信息少则卖至百元,在经过层层出手后,产业链末端的收购价格通常可以接近上千元,对于银行员工来说,就是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
在一套全面的个人征信报告中,包含了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比如姓名、证件类型及号码、通讯地址、居住信息、职业信息等,还有用户的个人信用情况,比如日常的信用卡信息及在银行办理的贷款。
收购个人征信报告的买家,有的是为了再次倒卖赚取差价,有的是想利用这些信息快速掌握用户基本信息,从而进行小额贷款推销、网络电信诈骗以及售房、推销等活动,许多信息甚至被用于POS机非法电销。
一名银行员工向「支付百科」表示:“银行基层员工工资和各项福利水平有限,部分银行员工打起了用户个人征信报告的主意,市场需求的存在导致许多银行员工经受不住浅色的诱惑。
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在严抓征信管理规范工作格,央行大力整顿个人信息泄露和买卖,部分机构人员违规查询和出售个人征信记录不仅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查询记录太多也对用户征信造成负面影响。
银行员工违规查询用户征信,一般是以贷款及信用卡审批为由,但征信报告中会显示用户申请信用卡不成功或者未获得贷款,这些因素会成为银行的重要参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屡禁不止,反映出银行缺失一堵密不透风的信息安全防火墙,致使用户大量隐私信息被商用,在人们加强个人征信保护的同时,银行也应在大数据时代扎紧公民信息保护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