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热浪「大鱼」相遇:一场消费金融行业的引领与塑造
在强监管时代,没有什么比「一张牌照」更珍贵。
来源:消费金融
作者:橙子同学
“水大鱼大”形容市场和企业关系:市场里有企业跟海洋里有岛屿是一样的,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中逐步形成「自觉力量的小岛」。
中国的市场规模好比汪洋大海,而市场中的各家企业,就像水中的鱼一样自由竞争,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必然会产生规模巨大的企业。
近些年,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愈发凸显,聚焦消费金融,不少「大鱼」盯上了这块岛屿,也有不少企业早将触角深入其中。无论是将自己定位于“Fintech”还是“Techfin”的「大鱼们」,现在掀起一场IPO热浪。
前不久,土生土长的持牌正规军——马上消费金融传出冲刺A股上市的消息。赶巧的是,守在“岛屿”之外且一直涉及消费金融业务的另一条「大鱼」蚂蚁集团,终于赶在上市之际拿下了久违的消费金融牌照。
先不管未来发展战绩如何,再大的“鱼”想要杀入消金领域,都必须要做「正规军」。因为在强监管时代,没有什么比「一张牌照」更珍贵。
安全边际与平衡点
一方面,牌照自然是合规的界定,目前尚未有持牌照而走向衰亡的金融体态。“无牌照不金融”,否则就好比当时风生水起的P2P,最终沦落一地鸡毛;另一方面,牌照也是确保消费金融公司扩充资本的「安全护翼」,拥有就等同于明确了安全边际。
文章开头说到,蚂蚁集团“终于”拿下消费金融牌照,实际上早在2018年蚂蚁集团便计划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足足耗时2年多。足以证明,即便是互联网行业的「大鱼」,拿牌照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真的费功夫。”
据记者了解,行业中有些金控参股的巨头消费金融公司,已提交申请4年却仍未得到银保监会批复。
为何消费金融牌照如此之难?
10年前发起设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从最初的4家扩容到今天的28家,其中20家具备银行背景。
-2014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应当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
-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主要出资人,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最近1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可以看出,消费金融的准入门槛极高。
因此,互联网企业涉消金则多是以参股的方式。例如百度旗下度小满入股哈银消费金融、微博全资子公司参股包银消费金融、腾讯通过持股邮储银行间接参股中邮消费金融……
当然,在没有消费金融牌照时,也有别的路子开展消费金融业务。2016年前后,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注册小贷公司,或与持牌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线上消费金融业务,亦或通过P2P资金开展线上消费金融业务。在经过几次纷争与清盘后,优良也一目了然,「持牌消金」确实给行业带了一个好头。
其中,踊跃出不少头部优质持牌消金公司,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曾在互联网金融盛行P2P,去中心化、监管套利、金融自由化的思潮下,坚持选择了壁垒很高的持牌经营的道路。
加之监管一再收紧,持牌经营之路必然不易。所有走在前列的「大鱼」一直在持续创新与坚守合规中寻求平衡点。经过5年的坚持与深耕,马上消费金融终于迎来上市之际。
有业内人士认为,马上消费金融作为全国唯一创业型持牌金融科技公司,此次获得允许上市批文则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内,实现原始投资人价值、低成本融资、拓宽市场收购能力,以及提高企业信用有极大价值;对外,这是一次对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信心提振。
牌照价值与风向标
「上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获取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蚂蚁集团在上市前夕拿消费金融牌照,足以证明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牌照)。
据了解,蚂蚁集团在2011年和2013年分别在重庆成立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拿下两张网络小贷牌照。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蚂蚁商诚的总资产为215.45亿,上半年净利润6.2亿元;蚂蚁小微的总资产为241.77亿,上半年净利润4.33亿元。
-2019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前主席肖钢在政协会议“支持发展互联网小贷公司满足普惠消费信贷需求”的提案中提到,与消费金融牌照相比,互联网小贷牌照权限较低——资金渠道少、杠杆限制大。目前,互联网小贷最高3倍的杠杆,较之消费金融公司的10倍杠杆低很多。
根据公告,蚂蚁消金的业务范围主要有:开展消费金融相关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等。
自然「牌照价值」不言而喻,拥有不仅可以同业拆借,还可以通过发债来缓解资本压力。重要的是,相比之前小贷牌照2-3倍资本净额的杠杆率,消费金融公司经营杠杆最高可以达到10倍。
2020年,也可称之为是牌照开闸之年。除蚂蚁集团外,还有小米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和阳光消费金融分别相继开业。
从目前的28家持牌消金公司近几年的注册地来看,「大鱼们」好像格外喜欢「重庆」。按照时间顺序:马上消费金融(2015年)、小米消金(2020年5月)、蚂蚁消金(开业时间或为2020年第四季度)分别落地重庆。
马上消费金融最早在重庆深耕且不断开枝散叶,经过5年的持牌经营的战略,在合规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创始人、董事长赵国庆始终认为“做金融对监管、对合规、对风险要有敬畏之心与拥抱之心,把责任和风险放在第一位,这是对行业、对社会、对用户的责任与担当。”
「大鱼」相遇,一场行业引领与标杆塑造
两家巨头冲刺IPO,且又位于同一土地,自然不得不对两家进行对比。虽然两家成立时间与业务模式不同,但对于「科技创新」的追随却从未止步。
马上消费金融起家于3C产品分期,随后快速成长,完成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和扩张。旗下产品“循环信用额度”、“商品分期”两类主要业务。贷款资金用途主要为3C产品、装修、家电、教育、租赁等。目前马上消费金融的注册用户突破1.1亿,累计发放贷款超过4700亿元。
根据财报显示,2016年-2019年,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为0.07亿元、5.78亿元、9.01亿元和8.53亿元。截至2019年底,马上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548.15亿元、营收89.99亿元,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在蚂蚁集团主要的三大业务(数字支付、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中「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已经成为蚂蚁集团最大的营收来源,而其微贷业务营收也超过了支付业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微贷科技平台为蚂蚁集团创造285.86亿元营收,占到总业务构成的近四成,为39.41%,已超过营收260亿元的支付业务(营收占比35.86%)。
蚂蚁集团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数据凸显,实际还是自身支付场景为消金业务开启了“窗口”,由此为微贷业务提供了客户来源。根据蚂蚁消金的股东背景来看,涵盖银行、支付、医疗、新能源、资产管理等多个行业,这意味着,蚂蚁消金的场景较为丰富。
诚然,消金业务最重风控,巨头在科技路上的奔跑也是为了风控。
蚂蚁集团通过丰富的数据维度构建风控模型,与用户高频的交互有助于实现风险的实时跟踪,进行紧密的贷后监测管理,使得平台促成的微贷业务整体风险可控。另外,其他媒体报道,蚂蚁集团回复科创板IPO问询时,展示了多个创新技术。蚂蚁集团称,由于公司的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涉及的相关技术均属于业内较为创新的技术应用。
而马上消费金融自成立以来,就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云服务、大数据、用户感情一起作为发展重点,始终坚持从0到1自建,包括获客、风控、客服、贷后管理等能力,目前已实现自动化、实时化、自适应的风控体系。其中,纯线上智能化的全新业务模式,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用户业务办理的全流程自助化,以及单日百万级申请单的秒级审批。
在持续创新的路上,马上消费金融自主研发了800余套核心技术系统,累计提交专利申请220余件,实现了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数字化零售信贷系统、语音外呼机器人、智能交互平台等核心AI应用场景构建了自主研发技术优势,并持续输出标准化、成熟化数字技术服务方案。
两家巨头,一家始终坚守合规持牌经营的初心,5年来持续创新不断深入科技应用,形成全面且深化的布局,独具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潜质,后续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可谓是「后劲十足」;另一家虽然看似半路入场,但却是早有准备的豪华入场,未来发展前景同样非常可观。
庞大的市场体量,必然会产生规模巨大的企业。而消费金融这块“岛屿”,越来越发挥出了极其强大的建设能力,推动着中国消费增长升级。
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必然伴随着「强监管」,这种博弈与共生之间的不断突破边界但不能跨越监管红线,而监管红线又何尝不是最好的“安全护翼”。对于这场“大鱼们”所掀起的IPO热浪,也必然会对行业发展形成引领性和标杆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