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上限下调对金融科技生态的深远影响

2020-09-10 13:17126377

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的下调,以及最近几个司法判例,让整个金融行业感到了寒意。虽然,最高法最新规定里针对的是民间借贷,但是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本就应该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潜台词里,所有金融机构都是被利率下调的对象

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的下调,以及最近几个司法判例,让整个金融行业感到了寒意。虽然,最高法最新规定里针对的是民间借贷,但是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本就应该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潜台词里,所有金融机构都是被利率下调的对象。


利率上限下调,整个金融科技生态都会发生深远的变化,互联网贷款连接的广泛性会让寒意从流量方迅速传导到金融机构,再到各种增信机构。请看下文详细解析。




助贷凋零


   

在疫情期间,一些比较大的流量助贷机构的业务质量被击穿,很多城商行、农商行都关闭了无明确消费场景的助贷渠道。利率下调之后,助贷更是雪上加霜,从高潮期进入低潮期,在资金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助贷的盈利空间降低。流量方和贷款方此起彼伏的合作将告一段落,很多助贷机构也会主动大幅度削减存量。前段时间,很多助贷方为了合规,还专门申请了小贷牌照,实际上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利率才是对市场终极调控的“神之左手”。


助贷业务是有意义的,对于资金在线上快速触达客户帮助巨大。助贷业务的凋零,也会影响很多小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很多小银行又重新回到线下,做线下贷款生意。


一些大型助贷机构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转型,不再紧紧抱着流量生意,一方面加紧直接出资进入金融机构成为股东,向内加深对于场景的掌控和渗透,另一方面也加快了金融科技输出的步伐。助贷机构会加强对于核心产品周边场景的收购和渗透,构建极具壁垒的场景优势,成为场景之王。除了做场景,助贷机构的数据、风控能力和营销系统,对于中小银行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脱胎于助贷机构的金融科技生态会崛起。


各种附着于助贷业务的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风雨飘摇,在利率下调之下,很多监管和司法机构早就已经盯上了这部分隐形借贷成本。融担和信保转型势在必行。




消费金融潮退


    

我国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当前处于过度供给状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甚至还有信托公司都在做消费金融。银行因为可以直接向公众吸收存款、资金成本最低,相对会比较安全。未来,缺乏低成本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会大步退出消费金融市场。一直以来做36%利率客群(60%业务比例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缺乏自主掌控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会面临较大的业务波动风险。


2006年出台的日本贷款利率上限法规,不仅限制了利率上限,还要求将之前多收的利息全部返回给消费者。此法规一出,直接导致日本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规模最大(巅峰时余额有1万亿日元)的武富士公司破产。其余三家消费信贷公司,客户和信贷规模狂降,贷款余额负增长持续了8年。所以,没有什么大而不能到,也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消费金融公司,抗寒冬能力次于银行,优于小贷公司,他拥有较为便利的融资途径:同业拆借、银行贷款、金融债、ABS等。源自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如招商银行的招联金融、光大银行的阳光消费金融、中国银行的中银消费金融等。抗寒冬能力还要有自有场景,如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背靠强大的产业链。但是一些非银行系、缺乏产业链支撑、比较小的消费金融公司就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了,资金成本高,场景管控能力很弱。


小型的小额贷款公司受利率下调影响最大。小贷公司资金来源受限,只能来源于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不超过两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资金成本比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从存款和同业拆借获取的资金成本高得多。地方的小贷公司服务的客户又是在当地银行借不到款的农户、个人经营者等次级客群,在客群定价上较高,因为要覆盖风险成本。利率的下调势必影响小贷公司的盈利空间,影响小贷公司对于这些人群服务的积极性。




客群上移


     

利率是平衡风险成本的重要调节器,贷款利率都是根据客户的质量而定的,优质客户利率低,次级客户利率高。


利率下调之后,面向次级客群的贷款服务已不受司法保护,金融机构大概率会放弃服务次级客户,转而去争抢优质客户,优质渠道流量将成为稀缺资源,那么优质渠道流量价格将会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线上获客成本将显著增加。


客群上移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必须挖掘优质客群的其他金融业务消费的潜力,比如理财、支付和信用卡等,降低和分摊获客成本,但这对于精准营销和交叉销售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利率下调对于次级客群的服务是削弱的,让次级客群更加远离金融机构。原来次级客群因为信用较差,在银行机构很难获得充分金融服务,但是可以从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金融服务。利率下调之后,他们在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也很难获得金融服务了。但是,资金的需求始终都是存在的,次级客群就会铤而走险,去向非金融机构的地下渠道进行借款,虽然司法不再对15.4%以上的利率进行保护,但是这些地下渠道依然有司法之外的办法对次级客群进行管控,非法金融活动有可能死灰复燃,增加监管的难度。




银行盈利下行


      

利率下调后,场景渠道端的贷款利率下降,但是给场景端的分润还是要分,否则银行就没有新增的流量。更进一步说,利率下调后,银行互联网贷款资产规模将大规模缩减、息差将显著降低、盈利能力将明显变差。


国有大行还好,因为网点多,存款利率足够低,有较多的线上渠道可以分散渠道成本和降低风险。中小银行因为资金成本较高,就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刚刚起步的线上贷款业务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银行贷款盈利变差,就会考虑发展非息差收入。但是非息差收入盈利能力的构建比贷款盈利能力耗时更长,投入巨大。即使如此,银行未来也需要避免将业务全都押宝在贷款上面,发展支付、理财、生活服务、金融科技等非息差收入来源已是势在必行。




金融科技刺刀见红


       

15.4%的利率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流量越来越贵了,“六稳六保”的大形势下,也不能随便裁员。降低存款资金成本?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银行机构存款付息成本大幅度上升。所以,唯一可行的就是对自己狠一点,花钱发展金融科技,提升人效。


发展金融科技也没那么容易。有的金融机构说,花了几千万元买了一堆金融科技玩具在家里,拼装不起来,和业务融合不到一起去,对业务增长也缺乏贡献。这些玩具只能在展览和接待的时候,对外展示一下,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怎么回事。有的机构言必称数据风控,结果大数据一整治,贷款业务就趴窝停顿。


金融科技最重要的是能促进业务增长,而且是带来高质量的增长,同时又能管控单账户的运营成本。自身没有运营金融业务,但是也做金融科技产品的公司未来将会面临较大的挑战,因为金融机构最关心的是金融科技产品是否能够促进增长。如果金融机构单纯买一个产品套件,却没有获得促进业务增长的领域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一些场景金融比较发达的金融机构如苏宁金融、度小满金融、蚂蚁集团都打造了场景化特征十分明显的金融科技产品。比如苏宁金融依托智慧零售场景,历经十年打造的小微金融科技全流程解决方案,有在前端获客的“知赢”精准营销系统,有在获客之后进行欺诈识别的“CSI”反欺诈引擎,有负责支持多场景的“天衡”小微风控审批系统,有负责小微企业画像和监控小微企业风险的“秋毫”小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还有支持人工+AI催收的“捕逾”智能催收系统,最后还有面向场景金融业务的金融数据中台用于智能化业务运营和存量经营。


金融科技未来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品牌玩具,而必将是融入业务增长全流程的利刃。




产业链场景为王


        

贷款领域场景分为三种:集成他人的场景,自主掌握的场景,自主掌握的产业链场景。第三种场景是最有价值的场景,因为在这种场景下,贷款和产业链强相关,是和产业交易环节强绑定在一起的,是刚需的场景,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自主掌握的产业链场景巨头已经浮现,比如零售场景的苏宁金融,物流场景的顺丰金融,出行场景的滴滴金融,手机场景的小米金融。


在互联网贷款领域,通过消费贷款和受托小微贷款支付获取的客群质量是最高的,远远高于纯流量的场景。拥有产业链场景,拥有银行、消费金融等大牌照的金融机构更是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他们要生态有生态,要数据有数据、要场景有场景、要资金有资金,过冬的资本雄厚。


在金融业寒冬来临之际,一些还未渗透金融的产业链场景掌控者会携场景之威,迅速逆势布局,加速对于金融牌照的布局,逆势加强持牌经营的底蕴。字节跳动公司2020年拿下网络小贷和第三方支付牌照,2019年获得证券投资和咨询资格许可,2018年获得保险经纪牌照。蚂蚁集团、小米金融最近都布局了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另外一方面,产业链场景巨头也会修炼内功,加速融合行业数据、政府数据,推出细分化的场景金融产品。产品面向场景细分将加强,比如苏宁银行的“微商贷”,在小微金融科技支撑下,基于零售、发票、税务、电力等行业数据,渗透到了零售、物流、烟草、电商、农村等20多个场景。





流量巨头入股金融机构狂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流量总是要变现的,资本总是要逐利的,公司总是要吃饭的。助贷这条路走不通,流量巨头选择了另外一条变现之路,纷纷选择入股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以此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又能维持流量变现的生意。实际上金融机构绝不是差那几亿人民币的资本,他们能接受互联网巨头的入股,看重的是他们的流量和场景,因为这是比股本金还要宝贵的资本,而且还能不断的增值。


巨头的嗅觉是灵敏的,视野是超前的,流量巨头早就加速了融合金融机构的步伐。从2018年开始,360数科入股金城银行,小米入股新网银行、开设天星银行,新浪微博入股包银消费金融,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费金融,玖富数科入股湖北消费金融,乐信入股江西裕民银行。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金融机构在瓜分流量,也可以认为是流量公司在融合金融机构。




利率下调其实是一件好事


         

繁华过后成一梦。


20年前,华为2000年全年净利润达29亿元,那个时候也是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任正非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华为的冬天》,跳出舒适区、习惯区,深刻反思了华为的流程变革、创新、均衡发展、干部管理、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结果没过多久华为就遇到了IT界的冬天,网络设备采购大幅度减少;20年后,华为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31亿元,但是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危机——核心芯片、软件和硬件供应链的问题。


金融行业受外界影响波动的更为厉害。很多金融机构习惯了流量+贷款的生意模式,是个银行都做线上贷款,接上外部数据就做风控,见个场景就谈助贷合作,业务发展靠外部流量,融担保险保驾护航,战略合作此起彼伏。经济形式好的时候,贷款都是很安全的,量蹭蹭地增长。在业务增长的时候,金融机构可能就会沉醉于当前的模式,忽视内在的隐患。经济形势变差的时候,贷款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不良。流量模式会让线上贷款加速上量,也会加速恶化。


我们看到窗外整理草坪的工人,经常会推着割草机割草,因为这样会让草的根向下长的更牢、更深,可以吸收更多的养料和水分,使得来年的草长的更绿更茂密。利率下调,虽然降低了盈利空间,也倒逼金融机构做深层次的变革,为寒冬储备棉衣。




如何扛过寒冬?


          

冬天不可怕,迟早春暖花开。


金融业是最进取的行业,金融融合场景,进而融合产业链的步伐不会停下,产业链金融生态的构建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流量+金融,只是产业链金融非常粗浅的一种模式。利率下调的“神之左手”实际上在引导金融直接进入真消费场景,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循环,削减掉中间的加价层。流量入股金融,金融建设场景浪潮都是相互融合的不同表现形式。


巨头们早就有了过冬的棉衣,那么中小金融机构何去何从呢?


(1)建设和守住场景。深耕本土化独特的场景,是你对外议价和价值交换的一切基础,是你维系客户忠诚度的必须手段。如济宁银行的慧济生活,乐信的消费权益平台乐卡。


(2)加速和场景、产业链巨头在资本上的深度融合。让流量和资金直接交换,基于产业链的刚需场景和真实数据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3)建设高可适用性、充分连接的业务数据中台。通过数据中台在公司内部统一客户、经营和产品数据,统一流程,在外部成为链接朋友圈、做大场景金融生态的神兵利器,很多时候业务发展、风险受阻,都是由于数据没有打通。


(4)发展促进增长的金融科技,尤其是和带有场景基因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这样既能促进业务增长。加强金融科技和业务全流程的融合,可以显著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又能帮助自身提升对于场景的理解能力。


(5)下沉到县乡镇去,和政务数据、行业数据深度融合。由此,充分构建起下沉市场的信用画像能力,提升对于下沉市场的风险管控能力。如网商银行的“县域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


冬天也是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和涅槃的机会,冬天让我们在喧嚣中冷静下来,真正的思考自己,思考未来。


极西干旱之地有一蝉,此蝉匿于泥间二十三年,待雪山冰融雪水至,方始苏醒,于泥水间洗澡,于寒风间晾翅,震而飞碎虚空。——将夜




4
标签:上限 利率 生态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生态链从四边形到五边形的扩展

2024-11-06 14:31
53455

生态环境部:严防风电光伏退役设施失管失控

2024-10-23 11:44
54481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同日发布公告 下调存款利率

2024-10-21 14:52
62467

中国产业数字金融50人论坛(CIDF50)成立:引领行业新风向,共筑数字金融新生态

2024-10-18 17:27
122651

四川攀枝花:数字化产业供应链金融生态平台正式上线

2024-09-19 14:06
149219

“AI教母”李飞飞亲自撰文:加州AI安全法案将损害美国生态系统

2024-08-08 13:40
9246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