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大众的消费趋向如何?
随着疫情的蔓延以及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包括武汉、成都、天津、大连合肥、重庆、长沙、沈阳、杭州、南京、郑州、海口等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放售楼处。
来源:瑞通供应链金融
疫情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让社会和经济运行能早日恢复正常。为了稳增长,今年或许在楼市的限制上有所松绑,未来的楼市在调控层面,或许将迎来更多暖意。
随着疫情的蔓延以及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包括武汉、成都、天津、大连合肥、重庆、长沙、沈阳、杭州、南京、郑州、海口等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放售楼处。
超长假期和“闭关”状态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大家的“剁手”消费。随着各行各业安全有序地推动复工复产,大家压抑许久的购买力会怎样释放?
微博上,“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的话题阅读量高达4.1亿,其中,吃火锅、做美甲、剪头发等回复被点赞数十万次。可见,疫情过后出门消费已经成为不少网友的共同期待。
有调查数据显示,68.61%的人表示疫情结束后,短期内有增加消费支出的意愿。其中,月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受访者增加短期消费支出的意愿最高,比例达到80%。
超过7成的受访者表示短期会增加餐饮、电影等线下娱乐消费,超4成受访者表示会增加鞋帽等服饰消费,紧随其后的有美妆消费、运动消费、旅游消费,均有超过3成受访者选择。
此外,还有近六成人表示,本次疫情后,今后长期生活会增加口罩、消毒水等医疗卫生用品消费,近四成表示会增加健身运动消费。生活用品和食品消费排列其后,选择的受访者分别占35.6%和32.4%。
不同年龄层对于不同种类的消费态度也不同。90后、80后、70后更倾向于减少旅游消费,60后倾向于在今后长期生活中减少配饰、美妆消费。
然而,更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是:#疫情结束,你最想去见谁?#
高赞回答是:我谁都不想见,只想快点出去挣钱。
疫情让你明白了什么?有人说,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而有人“反驳”说,不是你需要工作,是你需要钱。
话糙理不糙,这就是现实!全民身陷在疫情当中,一场风险危机看尽那些生活的“真面目”。
疫情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和收入的双重压力,同时引发思考。
除了“报复性消费”,不少人更愿意选择学习提升、家庭户外、教育、健身等项目,“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收入和消费压力增大,“捂紧钱袋子”进行自我提升和教育都是更长线、更稳定的消费项目。
调查数据显示,有31%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短期不会增加消费支出。这部分人群中,32.99%受访者表示主要原因是消费欲望减退,25.77%表示要增加储蓄防范风险和意外。
在意外面前,合理理财是很多人规避风险的方法。超过7成受访者表示今后会增加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消费。选择银行储蓄、银行理财、基金的受访者分别为41.75%、32.04%、24.92%。
此外,由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了多起因疫情进退两难进不了家的事件,为防控疫情各地以房产或户口统计人口流动, “房产证” 成为安全回家的“通行证”。在此刺激下,21~30岁的“社会新鲜人”购房意愿凸显。同样为防止交叉感染,尽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1~40岁的家庭主力担当呈现明显的“购车”意愿。
约70%的受访者会为家人购买保险,尚未购买的人群中,超过八成打算为家人配置保险,购买行为通常由家中一位成员完成。
产品类型方面,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是家庭成员主要配置的保险。
调查还发现,消费者购买保险的触发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防范意外或不幸时家庭陷入困境,二是担心重大疾病产生的大额医疗费用。
70后对保险的资产储蓄与传承功能认知度更高,70后保险观念较为保守,认为保险的投入产出较低,配置意愿度低,更注重保险的财务管理作用;
80后对保险的养老、子女保障的功能更关注,80后对保险的理念比较理性,侧重全家保障,关注子女;
90后其对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理财功能更关注,90后侧重关注父母。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明白了:生活无常,好好工作,多赚点钱,尽量攒点钱,真的太重要了,否则一旦出现意外,真是哭都找不着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