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愉见财经团队
来源 | 愉见财经
一方面,是难的。因为受疫情影响,短期内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增速放缓;相比对公领域,零售领域贷款受到的影响可能更甚。但另一方面,也有推动因素。主要是考虑到,针对抗疫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在持续加大。同时,在消费及房地产销售暂时性低迷的背景下,银行也在积极布局医疗健康、在线教育等新的业务领域。企业的延迟复工正影响着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某大型股份行分行高管对“愉见财经”表示:“目前行内也在评估延迟复工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说,影响有限,一方面前期有储备,做了存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有新增客户进来,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因素。”这在央行近日公布的1月份信贷数据中也有反映。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34万亿元,同比多增1109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这种超预期的增长不仅是受一月是传统信贷高峰的影响,还与银行加大对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关。从结构上看,1月对公投放积极,新增贷款2.86万亿,同样为历史最高,同比增加2800亿元,反映了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零售信贷方面,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522亿元,环比多增2667亿元,或与上年储备按揭一次性投放有关。另外,由于春节假期叠加疫情因素,短期贷款下降1149亿元。但更需要注意的其实是2月份,疫情对银行信贷投放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此月。考虑到大多企业是在中下旬复工复产,较多贷款的审批、提款延后,因此2月信贷投放或整体偏弱。零售领域的影响更甚。天风证券研报称,疫情期间,消费暂时性低迷,房地产销售冰冻,预计2月信用卡贷款下降较明显,按揭贷款增长有限。不过,有弊也有利。防疫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的信贷需求明显加大,同时央行下发的3000亿专项再贷款投放较快、5000亿支农支小再贷款也在陆续投放中,将支撑企业信贷数据。愉见财经了解到,目前,银行正在关注一些新的放贷机遇,比如医疗健康、在线教育、卫生防疫、高新技术等领域。至于3月信贷表现,有观点分析,考虑到后续货币、财政政策的加力空间,3月融资有望出现恢复式增长,另就全年而言,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将逐步企稳,疫情防控期间被抑制的信贷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上述高管也称:“行内信贷计划还未有改变,更多关注的是信贷投放结构的调整,按照相关要求,向涉及防控类的企业倾斜信贷资源,支持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银行现阶段的信贷投放中,毫无疑问,防疫企业占据着大头,特别是纳入到全国和地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内的,这也是央行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的主要流向。前者由发改委、工信部确定,后者由重点省市的省级政府确定,报发改委、工信部备案。不管哪类企业,资金用途必须与疫情防控相关。比如,央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上海地区相关银行共向55家重点企业发放优惠贷款115笔,金额16.90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31%。其中,重要医用物资生产企业贷款6.18亿元,占比36.54%;重要原辅材料生产企业、重要设备制造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贷款2.45亿元,占比14.53%;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骨干生产企业贷款1.57亿元,占比9.3%;重要医用物资收储企业贷款4.36亿元,占比25.78%;承担物资运输、销售任务企业贷款2.34亿元,占比13.85%。该名单并非不变,一些在使用过程中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会被撤掉,与之对应,也有企业会新增进去。“愉见财经”了解到,就上海来说,银行在摸排企业时,若发现相关企业符合要求但不在名单内,会上报经信委,再由经信委与央行协商,看能否放入名单内。至于企业贷款额度的发放,则多以公司签约的订单判断,按比例放款。除了防疫企业外,近日,小微企业也备受关注。此前,央行宣布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农业领域复工复产,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对防疫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就算没再贷款专用额度,支持小微仍是今年行内的重心”某大行普惠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对“愉见财经”称:“做小微业务时,一般不看行业,更多看经营情况,现在行内门槛放得比较低,只要企业有正规资质、生产能力良好,有稳定的合同订单,实际控制人没有重大征信记录违约等,基本都可获得准入。”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此前举办的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也曾提及,目前企业贷款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企业是不是诚实守信的企业;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不是有市场、有订单;三是银行贷款是不是真正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不是违规流向房地产、违规流向资本市场。不过也需要预判到的是,信贷投放不断下沉的同时,银行资产质量或将承压,其中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东方金诚分析,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小银行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整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在本次新冠疫情影响中首当其冲;第二,受经营范围限制,中小银行贷款往往与当地产业结构高度相关,贷款集中度较高,易受突发事件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