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戈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影子银行的相关问题太过复杂,业界对究竟如何理解影子银行仍多有困惑。我想从以下三个角度谈谈我对影子银行的认识。多年前曾去某商业银行做过交流。当时银行最急于应对两方面压力,一是金融脱媒的压力,二是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从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二者确实是关乎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大事——金融脱媒势必打击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而利率市场化则意味着利差的收窄,也会影响银行的运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有着天然的联系。近期,央行牵头发布了LPR新机制,此前也开展了“麻辣粉”加点等方式,来实现更加透明的报价。但利率市场化到底是谁的市场化?是应该由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是市场主体本身由于脱媒等因素促使利率转向市场化?观察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可知,其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金融脱媒的基础之上。当时美国很多金融产品都脱媒进行,没有按照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操作。到了1993年,美联储也认识到存贷款基准利率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将其取消。客观上讲,美国当时的影子银行在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反观中国,我有些担心金融市场正变得更加不脱媒、更加重视银行的借贷业务。因此,我认为不应该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排斥影子银行的发展,而应该采用更加积极、正面、鼓励的态度来看待影子银行,用开放的心态引导影子银行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蓬勃发展。当然监管方面一定要跟上。影子银行所做的业务是传统金融做不了的事情,覆盖了房地产、过剩产能等在部分决策者看来或是“虚拟经济”的部分,这体现出了我国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央全面提出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这强调了需要更加丰富的主体来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不是说要将金融供给方“消灭掉”。中国资本市场历经多年发展,就是做不起来,这确实令人疑惑。而相当程度上,影子银行是跟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上讲,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模式不能适应变化复杂的实体经济——商业银行面临期限问题,其资金是短钱,不能满足长钱需要;且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大多基于历史数据,根本没有能力对新的业态及时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影子银行融资在内的资本市场融资还是很关键的。业界常说监管应该作为制度,而不应该作为宏观逆周期调控的工具。但客观来看,金融监管本身确实存在着一些逆周期调整的因素,我国的监管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部分。在2016-2017年的金融去杠杆过程中,一夜之间许多业务说不能做就不能做了,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另外,对于社融中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部分,在当前经济逆周期调控的背景下,相关政策还应柔和一些。很多时候,决策者出台政策的想法和方向是对的,但还是容易在体制之下引起市场共振,加之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多国央行降息,我国还是应该保持一些逆周期的调控,特别是在资金供给方面。我赞成房地产不能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但我认为房地产也不能成为打压经济的手段。而在房地产方面,监管政策甚至走在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前面,方式更为猛烈,我认为这值得商榷。对于资金不能流向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到底是从房地产供给侧入手还是需求侧入手,这也需要更加细腻的甄别过程。所以目前为止,影子银行依然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对于影子银行的发展,我觉得“堵”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疏”。站在当前时点,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影子银行的基础上将其做大,而不是单纯保持影子银行的存量稳定。客观上讲,保持影子银行存量稳定就意味着其同比增速零增长。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应至少让其增速与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适度比例。在监管跟上的同时,我们还应给予其更多正面能量,而前期业界给予了它太多负面定义甚至是妖魔化的定义。对影子银行宜疏不宜堵,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