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称中国市场的创新机遇或更多 开放银行的冷与热
“开放银行将是全球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市场或蕴含更多创新机遇。”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开放银行将是全球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市场或蕴含更多创新机遇。”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6月17日,麦肯锡发布《开放银行的全球实践与展望——打破藩篱,合作共赢》。报告探讨了开放银行的起源及其在全球的发展和案例,同时分析了中国银行业在开放银行上的探索。
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中国银行业来看,报告认为,开放银行都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消费者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市场,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加灵活的开放银行模式和更多创新机会。
显然,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促生了新型金融业务形态,似乎2019年将成为中国银行业构建开放银行生态的转型发展之年。
不过,这个夏天,也有人要给炙手可热的开放银行降温,来点冷思考。
“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银行实践在我国可能面临相当大的挑战,不应脱离实际需求盲目跟风追逐热点概念。”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
或许,给将成为历史突破点的开放银行泼点冷水未尝不可,结合麦肯锡基于调研得出的报告结论,期翼亦步亦趋找到——通往追求金融效率的帕累托改进之道。
一场巨变:打破数据垄断
的确,“这对于习惯数据垄断的传统银行而言,是一场巨变。传统银行控制着绝大多数金融业务的数据与接触点,因为用户只能通过银行APP或者网点获取银行服务。然而开放银行打破了银行与用户的封闭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银行与用户的互动方式,动摇了银行对数据的垄断地位,使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获取不同金融服务,增加了服务透明度并引入了第三方竞争。”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向军称。
不过,曲向军解释,在国外,银行和用户对开放银行都有一个接纳过程。起初用户对数据对外开放存在顾虑;而银行也担心开放数据会引发更多竞争。但实践证明,随着监管驱动,开放银行模式逐渐推广开来并得到了认可。一方面,用户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体验而开放更多数据,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这一模式提高了竞争力、提升了综合用户体验,并通过数据应用创造出新价值。目前开放银行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家欢迎,它让银行、用户、第三方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合作,共同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事实上,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合作模式,它利用开放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早在2010年前,国外就在研究和探索开放银行相关模式;2014年英国正式提出开放银行的概念,旨在提升银行间竞争,改善用户体验;随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行这一模式,相关监管政策也逐渐落地。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采纳开放银行模式,覆盖的产品约占收入池的90%。
麦肯锡报告认为,从推动力量来看,在全球和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两类发展方式:一类是以英国、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监管驱动式,目前有22个国家和地区属于这一发展模式;另一类是以中国、新加坡和瑞士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式,目前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属于这一类。
三种模式
基于对英国市场的调研,麦肯锡发现,开放银行会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催生出4类新的消费者行为:消费者的行为惯性会减弱,能够更主动更换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从而获得更大价值;消费者购买金融产品的渠道会发生明显变化,会把金融产品消费融入到数字消费和数字化生活方式;消费者更喜欢挑选和组合符合自身需要的产品;以及消费者希望通过一个服务聚合者获得一站式金融服务。上述消费者行为变化,都会对现有银行业务造成冲击。其中影响最深远的领域在账户透支、信用卡和无抵押贷款。
因此,在开放银行浪潮下,国外大型银行从2014年纷纷开始了开放银行实践,但各个银行所采取的开放银行模式和业务侧重点各有不同。以英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开放银行体系演变出三种模式:
A。业务驱动的生态圈模式。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开放API将金融服务嵌入到用户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中。通过提供综合服务,获得更多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增加与用户在生活中的触点、积累数据资产,解决银客脱媒问题。
B。金融科技创新模式。通过开放API与创新科技公司合作,提升银行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它们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先科技,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扩大数据积累,提升用户体验,以科技为驱动解决用户痛点。
C。金融业务服务平台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银行通过API和微服务等技术重构内部系统,打造服务和数据的开放平台,对内对外提升协同效率。
“基于对国外领先银行实践经验的提炼与总结,我们发现,要成功部署开放银行战略,银行业高管应注意7个关键要素,即:关注细分市场;端到端用户体验至上;重视数据及其安全性;将开放银行升级到生态圈战略并建立先发优势;将开放银行融入用户日常生活;利用新型科技赋能。”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韩峰表示。
开放银行的冷思考
其实,“开放银行的中国实践面临诸如‘监管层面的不确定性、金融科技公司跨界竞争、银行自身能力的限制’等三大挑战。”曾刚认为。
具体看,这其中,在公民数据、尤其是金融数据的共享方面,开放银行实践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其次,银行开放的过程中存在资金跨区域、或绕开信贷监管政策投放的可能性,与现行属地监管原则有一定的背离。
在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跨界竞争中,牌照与数据是商业银行至为重要的护城河。开放银行概念并不一定能使银行业获得能力的增进,却会使金融科技公司享受大多数好处。
按照曾刚的说法,在银行开放数据和服务的进程中,金融科技公司无疑将享受大部分数据共享的好处,而银行却要承担API接口设计、信息系统架构改造等方面的成本,更要面临开放以后客户触达减少的风险。
“开放银行并不只是技术投入的问题,其发展还需要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治理结构、信息系统以及IT开发流程与之配套。”曾刚认为。
曾刚建议,有研发实力的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内部研发或建立实验室等方式,促进内部创新,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当研发部门或实验室拥有足够能力对外输出后,可以将其剥离为独立的金融科技品牌。其次,具有资金优势的银行可以使用投资或并购的方式。
再者,可以与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展开战略合作,从而迅速地给银行引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少数小型互联网银行,可以尝试“银行即服务”的开放平台模式,转型成为金融服务基础平台,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多对多共赢合作。
对中国开放银行的观察及战略建议
而按照曾刚的说法,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开放银行的实践起步略晚,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其无界开放银行APIBank,成为业内首个正式落地的开放银行,
开放的功能既涉及直销银行开户、网贷、礼遇平台、出国金融、跨境电商、缴费支付等领域,也包括合作营销、资产能力证明等场景。
“如果我们将视野从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进一步拓展,会发现基于‘开放’、‘共享’、‘生态’理念的金融展业新模式已经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更早、更全面地进行了实践。”曾刚称。
此外,“不同于英国以及欧洲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主导推动的模式,也不同于美国在完善的法律基础与成熟的功能监管之上的市场化创新,我国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方面还远不完善。”曾刚认为。
正如在麦肯锡看来,目前,国内一些领先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已率先试水开放银行模式,但监管上仍处于标准制定阶段。与英国、欧盟等一些开放银行先行者相比,国内的开放银行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集中体现在开放银行战略不清晰、忽视外部金融科技创新力量、组织机制不够敏捷等问题。
参考国外金融机构的最佳实践,麦肯锡认为中国银行业者首先应定义开放银行的目标和战略选型。基于清晰定义的目标,从打造数字化开放生态圈、与金融科技联合创新及建立金融服务开放平台,这三类发展模式中做出战略选择。开放银行既可以聚焦一种模式,也可以组合多种模式,具体还要根据银行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目标,选择最适合的模式。然后从战略落地角度,部署具体举措,建设数据中台、敏捷组织和开放API技术平台三个支撑体系。
另外,银行还要前瞻性地思考API技术应用,不仅要考虑到第三方授权问题,也要思考一旦第三方在法律规定之外使用授权的数据,会造成哪些潜在影响和风险,从而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尽管目前国内监管机构在开放银行监管方面尚处在探索阶段,但银行应对数据隐私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认识,并明确自身机构对于非传统创新模式的态度。
概之,曲向军认为,“面对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的挑战,昔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银行业正日益陷入用户脱媒的窘境,因此,银行急需找到与用户互动的新渠道,让自身成为用户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开放银行正是给银行业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化生态的大门,使之能通过场景化服务重新与用户建立联系,成为数字化新生态的中坚力量。”
“中国银行业先行者们已经在积极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目前在技术架构、开放API和微服务方面已经做了相关部署,但在具体用例和价值发现方面还存在困惑。针对上述痛点,告结合国外开放银行的案例和实践,提出开放银行六大成功要素,建议国内银行领导者秉承开放合作心态,聚焦细分市场、构筑生态圈,与合作伙伴一起重构产品及服务。”曲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