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已在国际范围内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引领力。陈雨露介绍称,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之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倡议和政策建议列入了2016年G20《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2017年德国汉堡行动计划以及2018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的重要议题中。“这大大增强了绿色金融国际主流化的进程。”他强调。
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一场记者会在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就绿色金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回答了记者提问。
绿色金融的三项核心工作
陈雨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金融支持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金融部门可以发挥其市场机制的优势,在广泛筹集资金、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为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陈雨露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加快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步伐,并正式公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此外,近年来,绿色金融产品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截至2018年年末,国内最主要的21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达8万多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6%。此外,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已在国际范围内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引领力。陈雨露介绍称,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之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倡议和政策建议列入了2016年G20《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2017年德国汉堡行动计划以及2018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的重要议题中。“这大大增强了绿色金融国际主流化的进程。”他强调。
对于下一步工作,陈雨露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他认为有三项核心工作需要推动。
一是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要求,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陈雨露阐释道,可以充分吸收原有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并借鉴一些国家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的经验来构建这个国家标准体系。此外,经国务院批准的五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近两年里也总结和提炼了许多实践经验。
二是充分发挥好政府作用,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陈雨露谈到,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纳入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以此来激励和引导国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
三是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去年,人民银行同法国法兰西银行及其他几个国家共同牵头发起了一个全球央行和监管机构的绿色金融网络。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推动绿色金融向前发展的常态化平台。中国央行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陈雨露表示,希望通过我国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防风险与稳增长可兼顾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防风险依旧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陈雨露回应称,自2016年提出“去杠杆”目标后,我国宏观杠杆率有了显著变化。从2016年到2018年,宏观杠杆率虽还在上升,但平均上升5.8个百分点,相较此前速度下降一半。其中,2018年宏观杠杆率不仅未上升,还下降了1.5个百分点。
陈雨露表示,本轮去杠杆是结构性的,希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杠杆率能够尽快降下来,把债务尽早降下来。“结构性去杠杆和稳增长之间有很多统一之处,并不完全对立。实际上,结构性去杠杆的最终目标是要稳金融,金融稳经济才能稳。”他说。
同时,结构性去杠杆也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宏观调控上需要强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以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陈雨露介绍:“人民银行去年先后5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中长期资金,为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在结构性去杠杆的过程当中,要坚决出清僵尸企业。他强调,此举一来可以释放沉淀资源,二来腾出更多金融资源,运用到更高效率的行业和企业当中,有利于实体经济高效率增长。
同时,陈雨露表示,通过市场化债转股,可以降低杠杆率,也能让企业“轻装上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利于稳增长。去年7月,人民银行就通过定向降准释放了5000亿元资金支持市场化债转股。
“只要我们遵循好坚定、可控、有序、适度的要求,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处理好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关系是可以做到的。”陈雨露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长期持续的稳定,需要金融和实体经济两个方面共同发力。一方面,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增加股权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另一方面,坚定推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地去债务出清、产能出清、僵尸企业出清,坚定地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只有这样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才有根本性的保障。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