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庆民:应提高金融产品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阎庆民在今日举行的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通过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机构、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可获得性、促进金融监管提质增效四个方面推进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阎庆民在今日举行的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要通过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机构、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可获得性、促进金融监管提质增效四个方面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闫庆民认为,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货币多、资本少”,融资体系以银行等间接融资为主。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比例,建立真正统一的债券市场。
提高金融产品质量与可获得性
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占据主要地位,也是服务实体经济最为中坚的力量。但出于种种原因,银行各项产品的灵活性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的信贷需求。闫庆民指出,金融要素的供给最终要以金融产品为载体才能实现,要注重提高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与可获得性。
一是提高金融产品的适应性。目前,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出于利润和安全等因素考虑,更倾向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忽略了我国实体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例如,银行信贷部门在考评客户信用风险时,更关注担保物价值,对现金流、净利润等第一还款能力重视不足,这使得轻资产多、重资产少的创新、创业、成长型中小企业较难获得足够贷款资金支持。”闫庆民呼吁,金融机构应从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针对实体企业堵点、痛点、难点开“药方”,下大力气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增强金融产品的灵活性。去年,我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各项缓解措施相继推出,如央行设立的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商业银行对循环授信和贷款业务进行的优化。闫庆民表示,当前金融产品应对实体经济需求方面的灵活性“还是不够”。
三是要提高金融产品的复合性。闫庆民表示,实体企业的金融需求受所在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等不同而千差万别。金融产品过于“单一化”、“同质化”增加了企业的搜寻成本负担,金融机构可考虑研发复合型产品,全方位、多角度匹配企业需求。
他举例称,在服务科创企业作为特定对象时,仅有银行或仅有证券公司服务能力均有限,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但侧重于服务传统行业,证券公司估值定价能力强,但服务规模有限。因此,可考虑采用“投资先行、投贷联动”的符合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证券公司先行进入,实现价值判断;贷款机构随后参与,支持企业成长,切实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注主业、做大做强。
四是丰富金融产品的避险性。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不仅是融资,还要考虑避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包括利率的风险。闫庆民介绍:“我们此前做过一项研究,2015年至2017年一季度,我国上市公司参与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比例只有11.6%,而早在2009年,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ISDA)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中94.2%的企业均参与衍生品业务。我国实体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与我国生产、贸易、进出口等经济活动的巨大体量不相匹配。”
他认为,如果没有充足、有效的避险性金融工具保驾护航,实体企业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要深入了解实体经济需求,以更具前瞻性、创新性的理念,设计和提供更多避险工具,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升整个经济社会抗风险能力。
促进金融监管提质增效
要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金融产品供给,监管政策势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中的金融业态。闫庆民指出,金融监管是维护市场安全稳定的基础,促进金融监管提质增效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
闫庆民认为,要增强监管的一致性。金融监管水平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应相适应,既不能出现因为监管能力不足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的情况,也不能使监管过于超前而制约了金融要素供给。闫庆民将此形容为“骑自行车”,需要掌握平衡。
“我们也在反思,十年前的金融危机,对照中国怎么看?我们的金融改革是不是快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了?或者有些是因为我们监管的能力不能适应,也会影响了企业的实体经济在改革当中对金融提出的融资需求、服务需求。”反思过去几年监管工作,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此外,还要增强金融监管的协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闫庆民表示,在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各监管部门应探索如何在金融委的领导支持下协调联动形成监管合力。金融监管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形成稳定预期,有效增强市场信心。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作者|魏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