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家持牌消金2018财报盘点:2家净赚超10亿,1家仍亏损中
近期随着上市公司密集公布2018年年报,多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经营业绩也随之浮出水面。
近期随着上市公司密集公布2018年年报,多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经营业绩也随之浮出水面。
截至2019年4月30日,已有20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公布了2018年经营业绩情况,多数公司的净利润较2017年有所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其中18家实现盈利,净利润总计超50亿元,共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达到了5亿元以上,其中2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剩余的消费金融公司中,10家净利润尚未超过1亿元,1家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从目前已公布的业绩情况看,不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业绩分化比较明显。其中,截至2018年12月末,捷信消费金融的净利润达13.96亿元,为行业最高,同比增36.56%;幸福消费金融则净亏损0.13亿元,但相较于2017年有所收窄。
此外,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不足,2018年甚至多次受到监管行政处罚,主要处罚原因涉及“以贷收费”“信贷管理不审慎并形成风险”,等等。
对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爆发期后,消费金融市场有望回归理性和有序。
头部公司业绩放缓 观察已披露的年报可以发现,消费金融公司2018年的经营业绩出现了较明显分化,头部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虽放缓但优势仍凸显。其中,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业绩颇为抢眼。 具体来看,捷信消费金融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0.59%,成为了行业内营收唯一过百亿元的公司;净利润达13.96亿元,同比增长36.56%。招联消费金融则在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9.56亿元,同比增长67.10%;净利润为12.53亿元,同比增长5.37%。马上消费金融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82.39亿元,同比增长76.51%;净利润为8.01亿元,同比增长38.6%。 值得注意的是,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的净利润增速较2017年有较大幅度放缓。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头部公司净利润增速放缓属于正常现象。一方面,经过了此前几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业绩基数逐年提升,头部公司增速必然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受监管趋严、市场竞争压力、自身资金成本以及获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增速放缓也是趋势。 “与商业银行的客户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客户的偿债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风险成本较高,若想保持较低的放贷资金价格,利润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中国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头部公司,部分业绩基数较小的消费金融公司仍显示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截至2018年12月末,海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长313%,净利润为1.68亿元,同比增长250%。中邮消费金融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227.73%;净利润为2.03亿元,同比增长199%。 幸福消费金融2018年的营业收入升至1.41亿元,净亏损虽仍高达1327.54万元,但相较于2017年3630.43万元的净亏损而言,已出现大幅收窄。由长沙银行与58同城在2017年发起设立的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公司,在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营业收入1.07亿元,净利润1105.96万元。 净利润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剔除亏损及数据不全的样本平台,2018年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2018年平均净利润率为14.87%。 背景和业务模式影响业绩 不同的背景和业务模式,也是各大消费金融公司出现业绩明显分化的原因。 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27家消费金融公司持牌获批,其中有23家消金机构目前已开业。 其中,共有19家消费金融公司为央企、国企或商业银行控股,即“银行系”,占总量9成以上。剩余的“非银行系”为电商“巨头”苏宁旗下的苏宁消金,四大资管公司之一的华融旗下的华融消金、老牌实业体系海尔旗下的海尔消金,以及唯一一家纯外资消金机构捷信消金。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结构、运营策略差异,也是营收利润率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比如,有些持牌机构背靠银行股东,低成本资金充裕,如果这类机构侧重于做纯粹的资金方,获客和用户运营成本也很小,就会表现为较高的营收利润率。有些机构没有资金成本优势,同时主打线下自营获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渠道、管理成本,营收利润率就偏低。 比如,招联消费金融属于纯线上模式,锦程消金则依赖成都银行220家分支机构走线下渠道;捷信消费金融捷信采用在大型连锁企业设立合作门店线下贷款的模式,具备场景获客优势。而马上消费金融则采用联合场景方共同注资的方式进行,合作机构包括重庆百货、浙江中国小商品城、物美等。这些业务模式都各具其差异化优势。 “不过,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也有其发展的弱势。”南部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人士指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发展战略决策方面更依赖于母公司即银行,而这些银行大部分是居于二线城市的城商行,产品设计和大数据风控方面竞争力不足,对于和一线城市的互联网机构流量合作态度也相对保守,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2017年之前的消费金融发展风口。 风险管控有待加强 尽管成长势头良好,但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仍存短板,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其中,中银消费金融在2018年的半年内就两次受到了监管的行政处罚,罚款合计近150万元。 具体来看,2018年4月份,原上海银监局对中银消费金融处以警告,并开出了合计高达138.68万元的罚单。处罚书显示,2016年7月份,该公司在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监管机构认定该行为违反《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决定处以警告,并罚没合计人民币138.68万元。 2018年10月份,监管层对中银消费金融公司再次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原因是该公司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被处以10万元人民币罚款。 此外,杭银消费金融也曾因“信贷管理不审慎并形成风险”这一原因,被原浙江银监局处以50万元罚款。同时,监管层也对杭银消费金融的风险主管处以警告处分,处罚理由是“对杭银消费金融信贷管理不审慎并形成风险负有直接责任”。 据悉,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发展初期的个别消费分期业务与经销商合作,由经销商欺诈而引发了信贷风险。 “经过此前9年的艰难探索,消费金融行业基本明确了功能与市场定位,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与发展空间也正在积极探索中。但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加剧等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内外部问题,需要通过不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银保监会非银部主任毛宛苑说。 她表示,下一步,消费金融公司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把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动力,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场有望持续规范和成熟 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正规军,2018年大部分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均已实现盈利,并且营收呈上升趋势。从2018年各家消费金融公司业绩来看,受成立时间、股东实力资源、发展战略模式、客群资源渠道等因素影响,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出现分化。 从增速来看,中小型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而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受制于成本上升和资本金等因素影响,增速有所放缓,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另外,2018年以来多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为了支持业务的高速发展进行了增资。 随着现金贷监管趋严、P2P网贷行业出清的继续、以及监管多次明确“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消费金融行业逐渐趋于规范和成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和资金优势也会越发明显。 另外,近期银保监会在其官网发布了《郭树清就银行业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接受采访》,提及在深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近期拟推出12条对外开放新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同时放宽中资和外资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方面的准入政策”,从这条可以看出消费金融公司门槛或将放宽,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实力玩家进入其中。 来源:综合自经济日报(郭子源)、新金融深度、网贷之家(王海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