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泉:机制性泡沫正在形成
星期三,中国沪深股市双双大跌,拖累港股小挫,一时间众说纷纭。在美国的主要金融媒体对此也多有评论,甚至还影响到美国的股市。直接原因,自然可以归罪于下半年银行贷款可能大幅减少的猜测;另一个原因,可能会归结到价值评估上。
星期三,中国沪深股市双双大跌,拖累港股小挫,一时间众说纷纭。在美国的主要金融媒体对此也多有评论,甚至还影响到美国的股市。直接原因,自然可以归罪于下半年银行贷款可能大幅减少的猜测;另一个原因,可能会归结到价值评估上。从2008年年底到现在,仅仅半年的时间中国股市几乎翻了一番,价值评估又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以外,我觉得机制性泡沫可能才是根本性的原因。
股市和楼市为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但同时又创造了产生机制性泡沫的条件
股市的建立使投资人增加了新的致富渠道,而且股市的致富速度让其他类投资变得黯然失色。尽管股票投资存在巨大风险,政府也试图告诫股民审慎操作,但通过炒股而迅速致富的巨大魅力,仍然使投资人前仆后继。
地产也一样。一种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在增值的诱导下,同样能成为重要的投资形式。而且房价的不断攀升,不仅让开发商有利可图,还使政府因土地转让和税收增加而变得富有。在房价上升的预期下,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看到了投资房地产的巨大商机。
有了这两个投资宝贝,只要时机对头,发财致富再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只要能够有钱,能够搞到钱——不管是借来的还是骗来的,一手抓股票,另一手抓房产,只要不是倒霉走背字,赚钱应该是迟早的事情。这样的致富方法是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复证明过的,在中国也在逐步得到证明。君不见那些有钱人、富人和那些一夜暴富的成功人士,哪个不与股票或房地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然而,股市、地产过度投资的结果,必然使价格上涨到让投资人害怕、政府担心,和普通老百姓骂娘的程度。因为投资人害怕不知哪天这些投资会一夜缩水;政府担心这样的泡沫不知哪天会闹出事来;而无钱炒股买房的人,自然要承受可能的通货膨胀之折磨。
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避免经济大上大下而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府调整政策责无旁贷。在市场为主导的情况下,政府能够调整的只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有过热之虞时,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是典型的货币政策,而增加税收或取消税收优惠是相应的财政政策。投资者还记得2007年下半年央行加息、财政部增加印花税而抑制股市过热的历史吧?
说到底,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际上是试图影响经济,而不是直接应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尽管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关注的经济范围,要比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大得多。然而,自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大发展以后,政府赖以影响经济的两大手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似乎最直接的影响却反映到股市和房地产上。
回想上一个牛市周期,当股市和房地产几乎失控的时候,央行连续加息和财政部增加印花税的结果,使股市受到重创,从历史的高价位回落到几年前的水平。同时,房地产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销售疲软,开发商叫苦连天。
仅仅几个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迫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迅速转向。央行连续几次调整政策、放松银根、鼓励信贷,加上4万亿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可以说政府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非常有力度。
结果怎样?中国的出口并没有明显好转、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没有太大改善、经济增长尚未见根本改观。然而,中国的股市在短短9个月里上涨了100%,土地拍卖价格上升,很多城市房屋价格重新开始上涨。看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流动性,又重新吹起股市和地产这个曾经让人头疼的泡沫。或许,最近汽车销售的迅速增长仅仅是一个例外。
有人会说,这很正常啊。股市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是第一步,接下去的财富效应和地产开发热就会拉动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假如真能如此,宏观调控的政策似乎要简单多了。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却没有这么简单。
“夹生饭”的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发展的有限空间可能会导致机制性泡沫反复出现
西方的资本市场是以快制快。简单讲,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迅速上涨,这家公司不需要复杂的审批程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决定要么追加发行,通过股票融资,扩大其业务;要么利用本公司的高股价,兼并其他公司,同样达到扩张的目的。那些从事投行业务的券商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这样的机会,他们与投资人形成了一种博弈上的平衡。
这种博弈的客观结果不仅有效地抑制了股价的过度疯长,也让这些企业获得了足够的资金,促使其业务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说,资本市场可以运作灵活、周转迅速,但不应该与实际的经济运营相差太多。
然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在公司上市后的灵活性不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有效性。最关键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兼并异常困难,企业优胜劣汰的优化过程十分缓慢,不仅同行业兼并困难,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更为艰难;二是追加发行股票融资较为困难,审批程序费时、复杂,常常使好的企业很难利用股价高涨的市场机会进行二次融资。或者是一些企业易于得到批准,拿了钱却不会花到有效的地方。
正是资本市场的这种“夹生饭”,使股市对经济的传导作用大大降低。投资人对股市的追捧,很难为企业带来根本性变化。不信问问那些股票价格曾经如日中天的企业,在经历了股票100%的价格变化后,企业的业绩和实际营运水平已经或将要有哪些变化?估计能有令人满意答案的企业寥寥无几。
而中国地产业的最大问题在于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很难使其成为维持经济长久、稳定增长的领军行业。特别是地产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地区发展上不平衡的严重矛盾。大城市土地资源有限,收入水平较高,但随着人均住房的迅速提高,地产的投资属性在很多大城市越来越明显。
虽然强调房地产的使用属性,一直是政府的主要目的,例如,鼓励经济适用房等等,但在很多大中城市,地产的投资特征应该是有增无减。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收入还相对比较低的国家,试图过早地进入靠地产拉动经济的高消费社会,是很不现实的。
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使大量的流动性进入到股市和地产,但对总体经济却没有太大的影响,这样的股市与地产的繁荣能够持续吗?绝对不可能!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些资金随着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在股市、地产与银行之间倒来倒去,但与经济增长发生脱节。这是不是一种机制性泡沫呢?如果是的话,这个机制不解决,股市、地产和经济的健康增长前景就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