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
精准施策 打好组合拳 不断提升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 戴季宁
精准施策 打好组合拳 不断提升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截至2018年9月末,重庆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174亿元、5321亿元,普惠口径的小微贷款余额为1652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
2018年,前3季度实现再贷款、再贴现投放160.2亿元,同比增长61%。
地方法人银行发行30亿元“双创”金融债、30亿元绿色金融债和30亿元小微金融债。
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近40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获得银行贷款11亿元。
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线上贷款,2018年9月末小微企业线上贷款余额约145亿元。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各类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90%。今年以来,一些民营、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了转型、市场、融资等多方面的困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联合相关部委出台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得到边际缓解。但不可否认,当前金融服务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包容性”仍然不足,下一步需要按照“政策几家抬”的思路,把握好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着力点,进一步改善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客观认识当前民营、小微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金融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金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血脉,二者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机构稳步扩大金融载体、厚植金融业发展根基,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重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所改善。截至2018年9月末,重庆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174亿元、5321亿元 ,普惠口径的小微贷款余额为1652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3.5个百分点,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金融服务的运用越来越广,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更趋高效。
尽管如此,当前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仍面临挑战。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这其中涉及到企业自身特点、贷款运作机制、外部营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小微企业财务规范化程度一般不高、抵质押品普遍较为缺乏,加上规模经济往往不明显,天然制约了其融资可得性。另一方面,当前经济运行中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各种内外部因素、主客观原因、短中长期风险交织叠加,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并逐渐传导至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出现下降,在部分市场甚至出现了信用趋紧的“羊群效应”。此外,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金融产品设计与需求特征不完全匹配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融资问题的复杂性。
政策“几家抬”,协力推进民营、小微金融服务
当前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牢牢把握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客观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效率和水平。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以改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突破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人民银行总行、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几家抬”的工作思路,统筹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持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投放,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聚焦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实施支小再贷款“先贷后借”投放模式,创新支小再贷款精准穿透机制,引导信贷资源下沉;推动金融机构设立票据直贴“绿色窗口”。前3季度实现再贷款、再贴现投放160.2亿元,同比增长61%。改进宏观审慎评估考核,为地方银行新增三成信贷增长空间,并引导其重点投向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行30亿元“双创”金融债、30亿元绿色金融债和30亿元小微金融债,增加其长期可用资金来源。
加强信贷领域的引导推动。印发信贷投向指引,将小微企业作为“倾斜”支持领域。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围绕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8大领域,确定18个方面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示范典型创建标准,以点带面,促进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提升。瞄准应收账款增多、账期延长的问题,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金融机构+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新增融资超百亿元。
注重疏通监管和内部考核传导。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好差别化监管考核、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调整等监管要求。指导金融机构对接各项扶持政策,优化内部考核激励机制,并开展专项监测督导,确保政策有效传导。如重庆农商行4次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工行重庆市分行将小微企业贷款指标纳入分支行行长经营绩效考评,并与普惠金融分管行长绩效考核挂钩,对完成计划较差且排位靠后的行实行绩效考核降档。
凝聚财政等多方政策合力。推动财政部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奖补机制,在创业担保贷款等领域出台风险补偿政策。联合市科委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试点,近400家科技型企业成功获得银行贷款11亿元。会同多部门创新推出铁路提单质押融资,会同市中小企业局研究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缺乏抵质押物的难题。
推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分期偿还本金等产品减轻企业负担,指导金融机构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内外部大数据,构建线上线下综合服务渠道、智能化审批流程、差异化管理等新型服务机制,充分满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如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线上贷款,9月末小微企业线上贷款余额约145亿元;创新“银税合作”信用类信贷产品,降低对抵质押物的要求,9月末“银税合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约51亿元。
准确把握下阶段深化民营、小微金融服务的着力点
深化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耐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通过机制创新,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多措并举建立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
优先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仍是实体经济获得资金支持的主渠道,而且相比民间借贷等非银行渠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下阶段,人民银行将首要关注解决融资可得性问题,发挥好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功能,引导和支持银行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并带动小微、民营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下降。
增强银行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商业银行的基层行和信贷人员是与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具体接触的界面,他们“能不能、愿不愿、会不会”放贷,是事关每家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关键一环。下阶段,要引导督促银行切实完善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内部机制建设,特别是在信贷资源配置导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经济资本分配、人员绩效考核和尽职免责安排等方面,切实加大向基层行、一线从业人员的倾斜力度,激发其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着力破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在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时,普遍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会提出抵质押物或担保要求,但民营、小微企业往往面临抵质押物不足、担保费用高等问题。下阶段,要着眼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涉企商业信息、公共信息的归集、共享、公开和开发利用,为银行准确作出风险判断提供足够信息支撑,降低银行对抵押担保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导本地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率和反担保要求,充分发挥担保增信、分散风险的作用。
积极发挥金融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扩大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运用,引导债券市场恢复对民营企业的风险偏好和融资氛围。稳健发展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私募债券。同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围绕企业早期资本形成,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人群体。规范发展区域股权市场,稳妥推进贷款资产证券化,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有序拓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