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加大金融业开放 不会使国内金融业产生巨大动荡
周小川表示,中国金融业开放很早。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有很多外资在中国设置金融机构或子机构,但亚洲金融风波影响了中国金融业继续对外开放的进程,因为当时不少人担心金融开放将导致金融危机。
加大金融业开放
不会使国内金融业产生巨大动荡
3月2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金融开放的程度仍不高,加大金融业开放将有利于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不会使国内金融业产生巨大动荡。
周小川表示,中国金融业开放很早。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有很多外资在中国设置金融机构或子机构,但亚洲金融风波影响了中国金融业继续对外开放的进程,因为当时不少人担心金融开放将导致金融危机。
周小川强调,自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但仍有很大的开放空间。“我很赞同易纲行长的话,金融是一个竞争性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自己也是一种成长。”他说。
“中国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扩大了。扩大的同时还要允许这些金融机构做的业务范围扩大一些,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往往是它经营范围里有专项许可的,外资商业银行八十年代末就进入很多了,但是他们可以做外汇业务,不能做储蓄业务,所以外资业务只能是外国人来做,不能是中国人,像这样的单项区分也要考虑,该放开的都放开。”周小川强调。
对于金融开放是否会导致国内金融机构生存困难,周小川表示,中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大,他并不担心国内金融机构会因此有生存困难问题。“从现在的数字来看,不会对我们的市场和金融机构造成实质性损害。”
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比如,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正式生效,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瑞银集团正式成为首家控股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金融机构,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等。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末,存量规模达86万亿元,其中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46%。另外,熊猫债目前已发行2000多亿元。今年4月起,中国债券还将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向《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扩大和深化开放,引进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强化金融业市场竞争,这一方面将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稳健性,进而提升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将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进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潘功胜此前回应称:“我们将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扩大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同时,要着力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而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看来,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我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对金融开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对深化金融开放增加了难度;三是金融市场开放将给宏观经济调控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带来更多挑战。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李佩珈解读称,未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开放的领域和内容不断丰富,债券市场开放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规模占我国债券市场比重仍较低,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监管等规则,逐渐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二是开放的深度将不断拓展,合格机构投资者准入条件和投资范围将进一步放宽。三是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平衡好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完善跨境资本流动 加强对市场的监控
潘功胜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投资者范围、丰富风险对冲工具、便利跨境资金汇兑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信用评级市场开放、会计、税收政策安排等方面,开放的速度也明显加快。
国际金融市场的高波动性是当今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突出特征,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及外汇市场高强度波动和冲击,提升在开放条件下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是外汇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挑战。潘功胜表示,中国将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并不断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接受金融时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整个市场会带来一定影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要采取新的监管方式,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加强政策储备,面对风险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