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15年,从设计蓝图到跃然海面,他圆梦港珠澳……
港珠澳大桥于10月24日通车,27日迎来首个周末。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28日数据显示,大桥27日使用人次约5.9万人,创开通以来的最高。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港珠澳大桥于10月24日通车,27日迎来首个周末。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28日数据显示,大桥27日使用人次约5.9万人,创开通以来的最高。
如今,港珠澳大桥已是屹立伶仃洋的超级工程。作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的张劲文,他见证了港珠澳大桥的从无到有,从设计蓝图到跃然海面……近日,央视新闻《面对面》采访了他。
一通电话,让他与港珠澳大桥结缘
24日当天,为了见证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历史时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张劲文早早地来到调度中心。
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原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永灵调任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那时候,29岁的张劲文已经是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的副部长。2004年4月17日下午,朱永灵给张劲文打来了电话。
张劲文:
这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他告诉我有一个港珠澳大桥准备做前期,这个项目有可能不上,因为广东以前有一个伶仃洋大桥,大概在1996年它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了,但后面就停下来了。朱永灵局长让我仔细考虑好,我当时在电话里就感觉一股热血冲到脑袋里,说不用考虑了。
一腔热血,却遭遇一个个难题
港珠澳大桥被誉为超级工程,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复杂性既体现在技术方案上,又体现在三地的协调和管理机制上。张劲文接手工程技术组组长的工作之后,难题就像连环套一环扣一环地出。
由于大桥处于珠江口航道、香港机场、澳门机场的航线上,又是中华白海豚主要活动区域,全桥结构无法实现,设计团队最终决定采用桥梁、人工岛、隧道的联合方案,即桥、岛、隧一体化方案,其桥隧组合规模世界绝无仅有,技术标准首屈一指。
2004年底,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方案初稿出炉,但随后三方围绕口岸查验模式、建设标准、融资方案等问题陷入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外界频繁传来“项目搁置”的消息。
张劲文:
2005年6月份左右,大概有20多天接近一个月,没有一份文件需要处理,有些同事那时候选择了离职。以前单位领导对我非常关心,跟我谈了这个事情,但是我当时没有任何犹豫,很坚决地回到了前期办。
6年前期工作结束 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200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项目前期工作驶入了快车道。2009年10月28日,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获批,6年的前期工作宣告结束。
6年里,张劲文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要建成怎样的港珠澳大桥。最终这个目标被确定为三句话:“建设世界级跨海通道、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29.6公里,由22.9公里的海上桥梁、6.7公里海底隧道及连接两者的海中人工岛三部分组成。
港珠澳大桥建设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管理协调难度大,单纯从现有的内地及港澳土木建设行业背景下谋划项目,是远远不够的。张劲文和同事们一道,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更为适合的方法。
岛隧工程 创造“滴水不漏”的奇迹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中,长达6.7公里的岛隧工程,对于中国大部分工程师而言,几乎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经过认真研究,张劲文强烈建议并构建了国内交通行业极为少用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整合全球范围内最优资源,同时实现“设计施工联动,施工驱动设计”的目标。
最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联合体以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中标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的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创造了百万方混凝土无裂缝、在40多米水压下“滴水不漏”的奇迹,使我国沉管隧道建造水平一跃成为国际一流水平。
海上桥梁突破传统 建立“流水生产线”
对于港珠澳大桥来说,如果沉管隧道是成功与失败的问题,那么海上桥梁则是好与更好的问题。
按照设计,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钢箱梁用钢量达42.5万吨,约为60座埃菲尔铁塔,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钢箱梁的工程。同时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为120年,且大桥施工工期有限,使用传统的板单元人工焊接质量不稳定,工期也无法保证。如何破解这个矛盾?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张劲文的脑海里:“能不能在工厂中像生产汽车零件一样,使用机器人焊接、流水线作业生产钢箱梁?”为了证实这个想法的可行性,张劲文特意带领技术团队到日本的几家钢结构加工厂考察。
张劲文:
我们知道日本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强国。但是,当时我做的东西至少在钢结构板单元生产线这个环节上,我肯定可以超过它,很有底。
历时三个月,全球第一条钢箱梁板单元生产线在河北秦皇岛建立起来。这条自动化、标准化的生产线,年板单元生产量可轻松达到十几万吨以上,不仅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一大创新,而且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随着第二条生产线投入生产,张劲文推动的“工厂化、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钢箱梁板单元全自动生产线获得空前成功。
相伴15年,超级工程屹立伶仃洋
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抗震达8度,能抵抗16级台风,允许30万吨邮轮通过,港珠澳大桥已是屹立伶仃洋的超级工程。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运营后,这个“超级工程”“由建转营”进入“下半场”。从设计蓝图到跃然海面,相伴15年,张劲文和港珠澳大桥因为一次次的难题和碰撞,成就了一次次成长和超越。
张劲文:
我看着这个桥一天比一天多一点,一天比一天长一点,工程一天一天在往前走,最后的结果是一个最完美的状态,它留在这个地方了。真的会有一种自豪感,一个是为整个团队自豪,第二个是为这个国家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