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蔚来: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0万辆,简单以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带40度电1计算,届时每天将有2亿度电在道路上移动,占2020年日均用电总量的0.98%2,相当于6万多个中国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量。而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总带电量将达12亿度,占日均用电总量的4.4%3。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0万辆,简单以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带40度电1计算,届时每天将有2亿度电在道路上移动,占2020年日均用电总量的0.98%2,相当于6万多个中国家庭一整年的用电量。而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总带电量将达12亿度,占日均用电总量的4.4%3。随着汽车电动化的不断渗透,这些数字将更为可观。如此规模巨大的新能源汽车用电量无疑对电网和整个能源网络提出了巨大挑战,有人提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成了电网的“黑天鹅事件”。这只“黑天鹅”带来的不只是挑战,更催生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动能的载体,直接影响汽车的续航性能、安全性能,并因此决定人们的出行场景。成本上,动力电池更是占据整车成本的几乎一半。于是我们首先把目光集中于动力电池车端应用,从电池材料本身和不同车型应用上探讨电池路线之争,同时展望下一代动力电池形态及其产业落地可能性。
同时,电池是联接电网和汽车两端的关键要素,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电能交互实质是电池和电网的交互。电能的补给方式将直接勾勒未来出行和输、配、用电场景,也影响电池本身的性能和寿命,因此我们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技术,尤其将重点关注能解决终端用户购车成本高以及充电条件限制产生里程焦虑这两大痛点的新型电池运营方式——“车电分离+换电网络”。
立足整个电池生命周期,越来越长的寿命、高电量的电池决定了车端只是电池发挥效用的场景之一。退役动力电池的残余电量价值将有机会发挥在对动力性能要求稍低的移动工具或者储能设备上,这将极大优化电池的整体经济效益。在生命周期的最后端,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将发挥电池材料的剩余价值,将可利用的有价元素重新融入电芯上游材料生产中去。
本文将以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为视角,从电池技术、电池运营、电池回收利用三个层面切入,探讨能源的多样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