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有不如自己有——用降准替代中期借贷便利爽在哪里?顺便再提个醒
虽然央行被称为央妈,但在商业银行这个自带着流动性风险暗疾、行动如弱柳扶风的小媳妇眼里,掌握着印钞机的央行从来不像个予取予求的亲妈,更像需仰其鼻息的富家婆婆。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金融系教师聂丹
来源:华贸融·贸易金融出品
11994-2014年——“自己有”的媳妇的风光时代
虽然央行被称为央妈,但在商业银行这个自带着流动性风险暗疾、行动如弱柳扶风的小媳妇眼里,掌握着印钞机的央行从来不像个予取予求的亲妈,更像需仰其鼻息的富家婆婆。
但是1994-2014年间却是媳妇在央妈面前横着走路的幸福时光,因为双顺差的缘故,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卖了外汇,就在央妈那存了一大笔准备金,这被称为外汇占款,是媳妇自己的钱,央妈就怕媳妇有钱了乱花(贷款、投资什么的)、造成通胀,拿着高息的央票哄着媳妇把这钱又上交到央妈手里不让她花,但央票一年就到期时,央妈还是得硬着头皮把这钱还给媳妇,或者拿着更大一把央票哄着媳妇用到期的钱连本带利去买,反正就是不想让媳妇用这钱。
22014年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由外汇占款改为再贷款——“婆婆有、自己没有”的憋屈时代
这一切,在2014年5月就变了,那时外汇占款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27.3万亿元,并从此由盛转衰,严重影响了中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与货币供给量,从此,媳妇手里越来越没钱。,由于当时已处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下了,央妈担心降准会使人民币加速贬值,因此,一方面维持着全球一流高水平的准备金率,另一方面又发明了中期借贷便利(MLF,麻辣粉)、抵押补充贷款(PSL,砒霜梨)等一系列新型再贷款工具来投放基础货币,从此媳妇要用钱,只能向央妈借了。
坏处是什么呢?第一、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变高了——以前是自己有(外汇占款),现在是向央行借款,金融加杠杆自商业银行始啊!
第二、央妈有那么多个儿媳妇,排行有大小,关系有亲疏,有面儿借到钱的大儿媳妇,钱多得用不掉;没面儿借到钱的小儿媳妇,只就得向大儿媳妇借,大儿媳妇怎会不斩一刀呢?也就是说,再贷款工具自带结构性色彩,因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高等级信用债或国债等优质债券的大银行才能借到再贷款,或者小微贷款达标的银行才能符合举借各项新型再贷款的抵押品条件、从而得到央行的再贷款。当它们拿到再贷款,却又不想贷款给实体经济时,便用过剩的资金购买拿不到再贷款的农商行、城商行发行的高收益的同业理财产品,因而央妈的钱便被加价转贷给了农商行、城商行;进而农商行、城商行又用同业理财吸收来的资金,转而购买信托产品,最终这些资金又被加了价通过信托公司贷给银行不待见的所谓高风险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形成金融层层加杠杆的链条,或者叫资金的空转,造成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32019年1月用降准替代中期借贷便利——“自己又有了”的幸福生活
央妈在2019年1月宣布用降准来替代中期借贷便利,商业银行当然是普大喜奔,因为媳妇不用再向婆婆借钱了,婆婆把钱给自己了,变成自己的钱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自己经济独立更令人酸爽的了对不对?所以央行降准消息一公布,媳妇们就如枯木逢春一般,开始手舞足蹈地憧憬着股票、房地产价格的回升,以及券商股、房地产股的上涨。
用降准替代中期借贷便利的好处是什么呢?正好与前面的坏处相反,第一、让商业银行自己有钱,不用向央行借钱了,有利于金融去杠杆;第二、降准是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不管你是大儿媳妇(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还是小儿媳妇(农商行、城商行)都享受到普降甘霖,都自己有钱了,因为与中期借贷便利相比,降准的总量性色彩更浓,这样就有利于降低金融加杠杆的链条以及缓解资金空转、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
4悄悄地提个醒——能趁着央妈和顔悦色时劝劝她老人家让上缴的支付机构备付金再以什么方式“下凡”吗?
对了!媳妇还有1万多亿元钱本来是自己的,但是2019年1月14日就要被央妈收走变成她老人家的钱了——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呀!1月14日支付机构备付金100%上缴央行的大限!
4.1 支付机构备付金全额上缴央行的影响
备付金全额上缴央行的影响分为影响支付机构的经济利益与减少基础货币这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
4.1.1 微观影响
微观影响主要是支付公司靠吃银行利差过日子的时代终结了,支付机构要生存必须靠支付本身及关联业务收益来生存,已有很多文章研究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4.1.2 宏观影响——直接等额收缩基础货币
备付金由存管在商业银行转入央行时,会产生等额收缩基础货币的效应!下面我们构造一个备付金从“织女下凡”到“被王母娘娘收回天庭”的全过程的例子来证明此观点。
4.1.2.1 备付金从哪里来?
备付金是怎么来的呢?假设吴教授用关联工行的工资卡的支付宝账户在淘宝上付账给卖家1000元钱,就形成了支付宝的备付金。
第一步、溯本求源,这1000元钱是财政部拨款给吴教授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华师大又给他发的工资,而财政拨款又是财政部命令它的出纳部门——央行减少其在央行的财政性存款、并增加华师大的开户银行——工商银行的准备金来完成的,可用央行T型账户标记如下:
由于基础货币等于流通中的通货与商业银行体系在央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除此之外,财政性存款等全都不算基础货币,因此,这一步显示基础货币投放了1000元。
第二步、吴教授在淘宝上付账给卖家,在确认收货前,这1000元钱变成了支付宝的备付金,支付宝把它存入其存管银行——浦发银行,并不扰动基础货币,可用央行T型账户标记如下:
第三步、吴教授确认收货后,支付宝把这笔钱打给卖家的开户银行——上海农商行,同理,是两家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等额一增一减,并不扰动基础货币。可用央行T型账户标记如下:
4.1.2.2 备付金到哪里去?
4.1.2.2.1 上缴央行就是收缩基础货币
第四步、狼来啦!央行要求100%上缴备付金,咔嚓——直接等额收缩基础货币!可用央行T型账户标记如下:
由于支付机构备付金上缴存款与财政存款一样,并不属于基础货币,可见,第四步明显地表明,支付机构备付金上缴就是等额减少了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就是等额收缩了基础货币!
4.1.2.2.2 从央行转给支付机构客户的开户银行又是投放了基础货币
但是,当吴教授确认收货后,这笔1000元备付金又会由支付机构通知央行转账给淘宝卖家的开户行——上海农商行,于是这1000元钱由央行的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不是基础货币)转到了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存款账户(是基础货币),于是又投放了基础货币1000元,可见,备付金上缴央行时基础货币收缩,而备付金转出支付机构时又投放了基础货币,而以前备付金存管在商业银行时,无论备付金存进还是流出支付机构,都只是商业银行之间的转账清算,并不影响基础货币。可见,备付金存管在央行,一存一取都会时刻扰动基础货币。
4.1.2.2.3 备付金的沉淀存款上缴央行则是一次性地等额直接收缩基础货币
显然,备付机构不止吴教授一位客户,会有1万多亿元沉淀存款上缴央行,这将一次性地直接收缩基础货币!
4.1.2.3 一个类比——财政存款上存央行后,立刻急着被定存到商业银行
2013年6月开始我国频频出现“钱荒”,虽然每次钱荒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2013年“620钱荒”的一个具体原因是全国各地的国税与共享税中归属中央财政的部分由各商业银行在6月份时集中缴存到央行(形成上文中所说的央行的“财政性存款”),造成基础货币收缩、货币供给量下降,形成银行间市场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因而形成钱荒。
正因为每次中央财政税收上缴到央行后,都对货币供给产生紧缩性影响,因此,财政部才会立即开展国库现金定存到商业银行的招标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盘活财政性存款、为财政部增加盈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消此前对基础货币的收缩,可用央行T型账户表现这一收一放使基础货币失而复得的过程:
这两步联动,使基础货币不变。
4.1.2.4 结论——支付机构备付金上缴央行,一定要再找个渠道重新投放,否则就收缩了基础货币
可见,支付机构的备付金上缴央行,就相当于财政收入被上存到央行一样,会收缩基础货币。但是,财政性存款尚有“国库现金定存到商业银行”这条重新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而目前我国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则是有去无回,势必造成基础货币的收缩。
当然,央行可用公开市场购买(如国债逆回购)、增大再贷款再贴现(如MLF 、TMLF)、降准这三类政策工具来弥补此举对货币的紧缩效应,但是这三类方法都各有成本:
(1)若用国债逆回购这种最常用的、比现券买断更温和的方法,在逆回购时确实可以抵挡备付金上缴对基础货币的扰动,但逆回购到期时,基础货币又恢复成已被收缩的原状,可见,此法只是一时权宜之计;
(2)若采用现券买断的公开市场操作,也需要商业银行有券可卖、及愿意出售国债。若商业银行普遍无售,或不愿改变资产配置状况,则基础货币就不能恢复。
(3)各种新型再贷款工具如MLF、TMLF,都同时兼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色彩,例如申请TMLF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提供特定化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抵押品,使得这些再贷款工具不见得能无缝替代备付金上缴造成所减少的基础货币。
(4)更重要的是,备付金存款就象外汇占款一样,是存管银行自已的钱,我国自2011后外汇占款减少,央行为投放基础货币,只得依赖于再贷款工具,即商业银行由以前自己有钱(外汇占款),变成只能向央行借钱,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杠杆率的提高;如今央行在备付金上缴后、再发放再贷款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也一样会迫使金融机构杠杆率提高。
(5)美联储在2008年次贷危机前,对存款类机构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从来都不付一分钱利息,就是因为利息支付是基础货币投放,美联储不愿扰动基础货币(因为央行不能外生控制货币乘数,所以希望基础货币不要过于波动,从而使央行尽可能地控制货币供给量);同时,美联储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一直维持在3%的低位,因此,才狠着心不对准备金存款付息的。直到2008年第一轮量化宽松后,由于美国商业银行惜贷,将美联储按账面价值向其购买的两房债券等垃扱债券(公开市场操作)而给予其的超额准备金就放在联储账上不用,美联储担心这样太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使其行为产生扭曲,才实行了对准备金付息的政策。而我国央行要求超过1万亿元的备付金浩浩荡荡上存央行,本身就是大规模地收缩基础货币;接下来,央行对这部分备付金存款付不付息呢?如果付息,又是基础货币投放;如果不付息,又将恶化支付机构的生存环境,着实是两难啊!
对比美欧各国对于支付机构备付金的监管,只有我国是将备付金全部上缴到央行的,对于基础货币造成了十分直接的收缩效应,建议央行很快出台新的政策,令备付金以合适的渠道再次“下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