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乱之后的大治,2018年支付行业激荡仍在继续
2018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的发展,断直连、备付金100%集中交存、大额罚单,各类措施的实行让支付行业逐渐实现“正本清源”的央行监管目标。而纵观近5年支付行业的激荡历程,似乎是一个轮回,又呈现着新的变革。
2018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年的发展,断直连、备付金100%集中交存、大额罚单,各类措施的实行让支付行业逐渐实现“正本清源”的央行监管目标。而纵观近5年支付行业的激荡历程,似乎是一个轮回,又呈现着新的变革。
那场盛大的“叛逃”
2013年至今,可谓是中国移动支付崛起的激荡5年。回顾伊始,如果说打车软件大战是一个序幕,掀开了中国移动支付的场景会战,让巨头从单一战役逐渐发展到全面战争。那么,央行禁止二维码支付,就是一场大型堤溃,监管已经拦不住二维码支付的市场洪水。
2014年3月,央行下发二维码支付禁令,此后银行系便刹车止步,而已经在打车软件大战上杀红了眼的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在短暂的偃旗息鼓之后,该年年中便按奈不住,双双再“开火”。
两大巨头的二维码支付崛起背后,是整个收单行业的“叛逃”。
在没有二维码支付之前,银联、银行、收单支付机构、外包机构、商户等多方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偶尔不同机构之间因为服务和手续费差异有摩擦,但总体四方模式是稳固的。
然而二维码支付兴起之后,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利用互联网的强大获客和引流能力,以及持续补贴力度,不断摧毁原有的收单模式。
微信与支付宝在C端拥有强大的号召力,从打车软件大战开始,C端用户就逐渐开始对传统银行卡“叛逃”。商户端也在C端用户倒逼,流量红利和补贴下,开始支持二维码支付。
C端用户和B端商户的松动,开始向收单服务后端传递。
“代理商是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的。”资深支付行业人士曾经如此评价收单代理对支付品牌的忠诚度。在原有的银行卡收单模式中,代理商找某支付机构或银行获得授权,进而拓展商户,然而当代理商可以获得更高的分润和开户补贴时,便会代理其他品牌。代理商也往往会代理多个支付产品,满足不同商户需求的同时,根据不同支付品牌获利情况,影响商户选择,以达到营收最大化。
在二维码支付兴起之后,微信与支付宝也开始拉拢代理商,代理商逐渐脱离传统银行卡收单体系。而二维码支付时代,代理商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如何在支持各种支付方式的同时,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从各个方面进行截流,进而变现。于是聚合支付出现了,伴随着二清、携款跑路、套现、信息收集、粉丝买卖等各种合规与不合规的变现方式。
除了代理商的叛逃,银行和支付机构也在这场支付方式变革中,进行艰难的抉择。一位接近银联商务的支付人士就描述了银联商务曾经的困境。在二维码支付的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银联商务作为银联收单的嫡系部队,如果支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则是一种“不忠”行为,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两大巨头的支付方式发展。而若是不支持,商户端则会不断流失。
难以逆势而行的情况下,银联商务在后续也支持了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几年发展下,银联商务、拉卡拉之类的收单代表仍然占据着较大的收单市场份额,同时也涌现了收钱吧、超盟、钱方、付呗等非持牌机构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据银联商务总裁李晓峰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银联商务服务800多万商户。而作为聚合支付的代表,收钱吧CEO陈灏在接受移动支付网采访时也透露,其服务商户数量超过150万,虽然与银联商务差距较大,但仍然不容小觑。
二维码支付的崛起,带来了收单产业链对银行卡体系的“叛逃”,同时也重塑着收单格局。然而监管的导向变化,也在让收单产业链的企业角色悄然发生改变。
监管仍在重置市场
在今年,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可谓是监管的两大焦点。2018年6月30日,是断直连的最后日期,但网联似乎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达成目标。到“双十一”,除了公布最高交易峰值外,“十一月以来,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网络支付业务中,已有超过90%的跨机构业务通过网联处理,“断直连”工作稳步推进。”基本上完成了断直连。
到11月底,对于备付金集中交存,央行也发布了特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银支付【2018】238号),要求在2019年1月14日前,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达到100%。
那么问题来了,不能直连银行,没有了备付金,支付机构与代理服务商有何异同?特别是在收单领域,没有备付金、没有资金池,持牌支付机构与收单外包机构有何异同?
2018年8月,金标委对外发布了《聚合支付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规范对聚合支付进行了较高的安全要求。
规范提出,聚合技术服务商应建立应对套现、欺诈、洗钱等方向的风险监控模型及系统,对异常交易进行及时预警并通过预警及时反馈支付服务机构;应针对批量或高频登录等异常行为,应利用IP地址、终端设备标识等信息进行综合识别,及时采取附加/验证、拒绝请求等手段;资金类等高风险业务,通过短信等方式实时告知客户和商户其资金变化情况。
完善的套现、欺诈、洗钱等方向的系统,即使是支付机构也难以满足,何况是聚合支付呢?换一个方向来说,或许监管层将聚合支付与支付机构同级对待。
在一系列监管措施落实之后,可以预见,银行未来替代支付机构,扮演资金清算角色,而支付机构更加趋向于化身收单外包机构或者所谓的聚合支付机构,下沉为商户服务。
巨头在挤压市场
从2014年到2016年,二维码支付的发展速度异常惊人,这离不开从原来银行卡收单体系中“叛逃”的代理商们。然而2017年到现在,伴随着二维码支付对场景的全面覆盖,移动支付市场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两大巨头对代理商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
2016年年底,支付宝推出商户收款码,小微商户通过该产品获得免费提现额度。如果是聚合支付的收款码,还未必能够享受免费提现的优惠。毫无疑问,支付宝希望藉此,直接服务商户,挤压聚合支付的服务空间。
2018年2月,微信支付也推出了“中小商户智慧助力计划”,开放“官方收款码”,与支付宝的官方收款码相似,通过微信支付提供的官方收款码,商户可以享受获得提现额度。
凭借更加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支付宝和微信都希望更加直接的与商户服务,而不是需要经过聚合支付平台。通过不断增加优惠措施,吸引商户用官方的收款码。
今年5月,支付宝再次加码商户服务,推出“码商成长计划”,码商成长计划主要包括多收多贷、多收多赊、多赊多得,以及小微商家课堂、品牌升级等板块,凭借其强大的金融矩阵和互联网能力,支付宝给商户多样赋能。
微信支付也不逊色,将年初发布的“中小商户智慧助力计划”,升级为“收款有礼”活动。通过鼓励中小商户使用官方收款码,赚取积分,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权益,如兑换腾讯王卡、微信读书券、腾讯视频VIP卡、全民K歌道具、京东券、唯品会券等多样产品和服务。
从各个方面来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正在对曾经“不忠”的代理商进行绞杀,许多自诩为聚合支付服务商的代理商们仍然在做着“0成本获客”、“集巨头流量于一身”的美梦。除了巨头对业务空间的挤压,聚合支付服务商们也面临着二清、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等方面的趋严监管。外患在增加,内忧丝毫没有减少。盈利模式多样化一直是聚合支付产业的讨论话题,但在收单业务不见起色的情况下,所谓的增值服务又能做多好呢?金融服务拼不过支付宝、商户的生活权益比不过微信、SaaS服务杀不过已经与商户系统完美融合的传统软件服务商。剩下的或许是又苦又累传统支付服务,然而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又有多少是需要人工完成的呢?
但无论如何,巨头是需要服务商存在的,无论支付行业如何改变,都需要在一线服务的角色存在,只是巨头在挤压服务商的幻想空间。
有意思的是,今年随着银联在十大场景的不断发力,持续补贴下,近期云闪付用户总量也超1亿,银联移动支付略有起色,代理商们是否会重归四方模式呢?曾经猛如吕布,亦有借助聚合支付争夺支付天下的代理商们,而今若再归降,是否会有刘大耳向银联警醒:“明公不见董卓、丁建阳之事乎”。
新的猫鼠游戏还在继续
出海,是2018年的支付行业一大热词。中国支付市场趋于成熟,然而在新兴支付市场,代理商仍然想再赚一桶金。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同时进行激烈线下争夺的某区域市场,同时代理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服务商们在玩着“猫鼠游戏”,拥有本地资源、熟悉本地市场的服务商们,游离在两大巨头之间。比如支付宝推出线下拓展激励政策,服务商则会拿着支付宝的政策向微信支付方面要求提升地推奖励,如若不然,则维持或者减少地推人员对其的支持。如若微信支付推出了更加丰厚的激励政策,服务商则反向支付宝施压。如此反复,直到获得平衡,到最后服务商甚至可以获得资金清算的能力。巨头的新市场开辟竞争,谁都不愿意落后谁,鹬蚌相争,有能力的服务商则从中获利。
然而,跨境支付是高门槛的,类似印尼、俄罗斯、越南市场甚至推出了排外的相关政策,跨境支付是否真是一条好的出路呢?犹未可知。
移动支付已经发展近5年,支付市场的激荡仍然在继续,有人认为,未来预付卡线上化与钱包获客会是支付行业的发展方向,银行归位,提供资金清算、开放信贷能力会是更好的发展方向。回顾2018年这一年,断直连落地、备付金集中交存、大额罚单频现,支付行业经历移动支付带来的颠覆式“大乱”之后,迎来了2018年的监管“大治”。
如果用一个字总结2018年的支付行业,或许是一个“治”字,无论是监管之政“治”,还是巨头整“治”,亦或是支付企业的自“治”,各方都在沉淀,以迎接或许更加困难的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