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征信从何建立 涉税数据正在起步
“其实站在银行来看,只有一家央行征信中心,但属于政府部门,不是征信业。”一位华南征信机构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辛继召 深圳报道
“其实站在银行来看,只有一家央行征信中心,但属于政府部门,不是征信业。”一位华南征信机构负责人表示。
因此,传统的企业信用服务机构都在做企业评级,帮助大中型企业发债。国内目前对标美国邓白氏等企业征信机构的还很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目前国内企业征信市场的业务发展模式,发现从数据获取上,境内征信机构只能在借贷数据以外,更多需采集替代数据,包括工商登记信息、企业涉税信息、企业用电数据、企业用水数据、海关数据、环保数据、用工数据奖惩数据、司法诉讼数据等。数据之外,企业征信则需设计风控模型,目前主要的思路是评分卡。
替代数据从何而来
在“政府+市场”的企业征信格局下,有接近监管人士指出,企业征信机构主要采集非借贷数据,向银行推送信用报告、信用评分、反欺诈、风险预警等信息,是银行解决小微企业不对称信息的最优选择。
企业征信机构受到的限制还在于,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是,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的除外。
参考境外案例,境外的企业征信机构一般会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企业信贷信息、非信贷信息。
例如,美国邓白氏公司(The Dun & Bradstreet Corporation)通过政府公开信息、信息提供机构的信息、互联网信息、银行、拜访访谈所得信息等渠道,搜集小微企业信贷以及非信贷信息。日本帝国数据银行建立了该国最大的商业数据库COSMOS,通过调查员拜访、企业代表访谈等获得数据,包括企业贷款交易信息、财务数据、纳税情况、企业6年内的经营情况等非信贷信息。
因此,境内征信机构只能在借贷数据以外,更多需采集替代数据,包括工商登记信息、企业涉税信息、企业用电数据、企业用水数据、海关数据、环保数据、用工数据奖惩数据、司法诉讼数据等。
从企业信息集合来看,工商登记信息和企业缴税信息覆盖面最广,其余信息均为涉及企业经营行为具体领域(如用水、用电、出口贸易等)的子集数据。
其中,工商登记信息来自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公开数据,截至今年9月末公示1213.5万条即时信息,已归集信息6.29亿条,累计查询量183.5亿人次,今年以来日均查询量483.5万人次。
司法诉讼信息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截至11月13日,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总量已突破两百亿次,文书总量突破5500万份,平均每天上传裁判文书近5万份,单日上传裁判文书最高达37万份,各省日均上传裁判文书1800份。
逐地突破
目前,企业征信机构进展最快的是企业涉税数据。
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开展“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活动的通知》,地(市)国税局、地税局要在与银监分局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定期将辖区内小微企业相关的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推送至银监分局,再由银监分局发送至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定期向银监分局报送已推送的小微企业融资情况,并由银监分局共享至同级国税局、地税局。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目前已有包括大行在内推出了基于税务系统的信贷品种,包括“税e融”、“云税贷”、“税微贷”、“税易贷”、“税融通”等各种名目的基于税务信息的贷款产品不断推出。如建行2017年将涉税信息纳入“小微快贷”大数据体系,推出“小微快贷”子产品、“税易贷”线上版本“云税贷”。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12月3日发表署名文章表示,建设银行正探索在税务、电力系统以及京东等平台部署相关产品,扩大服务范围。
企业涉税数据的真实性较高,但数据获取难度不小。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各地税务系统的数据格式、统计口径并不相同,征信机构需要逐个与当地税务局签订协议,接入数据,因此采集难度和成本较高。
“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省为单位去拓展市场。每个地方管理模式、经济各方面是有差异的,包括落地的银行客户理解也是有差异的,因为这个行业属于起步阶段。”一位企业征信机构负责人表示。
数据之外,企业征信则需设计风控模型,目前主要的思路是评分卡。
从国外看,邓白氏构建了小企业信用风险评分系统,利用邓白氏商业信用评分、费埃哲整合评分、费埃哲消费者评分三种模型,对小企业、小企业主评分,最大程度获得商业数据和消费者数据。韩国信息局(KCB)由韩国几家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控股,将其拥有的消费者信用信息、韩国政府的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信用信息整合,为金融机构提供专门的微型企业主、中小企业主信用报告。
记者从网商银行获悉,其风控技术包括10万项以上的指标体系,一百多个预测模型和三千多种风控策略。未来一年,将携手金融机构,为超过200万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提供2000亿元的资金支持。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
(记者邮箱:xinjizha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