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从亲历四国案例说起,弄清“一带一路”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成为我国首倡、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实施的“一带一路”的新模式。
作者:张燕玲,中国银行前副行长;
来源:人民画报社《丝路瞭望》杂志、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成为我国首倡、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实施的“一带一路”的新模式。
2018年8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时期,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下面笔者就用最近考察的一些项目来谈一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模式。
土耳其水泥项目: 中国的EPC模式在变化
不久前,笔者考察了土耳其最大的水泥生厂商之一Limak公司。2015年5月29日,中国建材下属的中材海外工程作为总承包商,与Limak在安卡拉签署了一条日产五千吨欧标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合同。这个项目已经按期施工完毕,且正规达产半年,合同的款项也全部收回,目前仅剩下质量保函下的待释放。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项目中很多都是中国做的工程总承包,即EPC。我们在E(Engineering设计)的阶段,就和西方的企业合作,让他们参与设计;在P(Procurement采购)的阶段,也有一部分向西方采购。在C(Construction施工)的阶段,基本上分包给当地企业来做。而安卡拉项目首次采用EPC +F融资模式签订并执行。项目的顺利执行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融资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参与。进出口银行做的是出口买方信贷,总包项目完成了,总包工程款项也可全部收回。
目前,土耳其Limak安卡水泥项目业主的经营营运团队是德国的公司,他们对中国EPC团队的项目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给予充分肯定与赞赏。德方告诉我,中国企业EPC水平非常高,中国工程项目设计很到位,中国采购和施工的设备也好,。即便运营当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都会马上得到处理。所以,业主感到非常满意。
在土耳其Limak安卡水泥项目EPC的三个阶段,中国现在做的和过去的EPC有所不同:从设计阶段就与发达国家一起进行;采购也有部分从西方进口;施工单位则主是当地企业,支持了当地的就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现在又用德国的公司来运营。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参与模式。 从此项目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倡议者和参与者变了,二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变了,三是合作模式变了,四是经济发展的理念变了。
日本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看法
再举一个案例,不久前笔者所在的丝绸之路城市研究院接待了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代表团。日本是后加入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的,“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是日本首个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智库,以2017年11月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为契机而成立。自成立以来,中心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物流、环境、能源、法律等课题开展专业研究,以增进日本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了解。
代表团的团长是筑波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亚洲共同体学会会长、亚洲联合大学院理事长进藤荣一,他从5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描述:第一,从规模来看,构建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圈,对日本的未来而言具有巨大的潜力;第二,从外交形势来看,“一带一路”构想颠覆了以往以军事扩张和危机处理为基础的外交模式,旨在打造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双赢伙伴关系;第三,从涉及的领域来说,“一带一路”构想包括了在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开发、商业贸易、环境、能源、产业技术等多领域开展的全方面外交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第四,从政策手段看,“一带一路”建设强调以跨越国境的合作为基础,旨在将地区合作的利益最大化;第五,从政策理念来说,“一带一路”构想的中心思想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共生的地球环境,目标是解决贫困、恐怖主义等多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他还总结到,从以上特征来看,“一带一路”构想具有打破近代以来欧美构建的世界格局,为解决新时代的新挑战提供了可行性。
从他的表述中,不难发现日本民间存在大量希望中日友好的声音,为数众多的日本民众衷心希望“一带一路”也给日本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甚至带动国际秩序的变革。而研究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在日本进行启蒙,让更多的日本人理解、认同“一带一路”倡议,在中日两国的产业界、学界和国民之间架起桥梁。
打破了多个纪录的巨石埃及项目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为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相合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这四点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应该互利互惠一起发展。
2016年,笔者有幸考察了位于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巨石埃及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石埃及”)。巨石埃及项目是中埃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成果。两国政府高度重视,被埃及政府和人民公认为是招商引资成功的典型案例。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在开罗接见了巨石埃及董事长。这个项目刷新多项海外投资项目记录:第一创造了中国速度。原计划8-10年分三期(一、二期各8万吨,三期4万吨)建成一个每年生产约20万吨玻璃纤维的生产基地,现在只用了五年就全部顺利投产。这得益于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推进和中埃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第二是全部采用中国技术。该项目是中国在海外建设的首条大型玻璃纤维生产线,所有的技术都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是中国巨石实现全球化战略标志性工程,对中国玻璃纤维工业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第三,填补了埃及乃至北非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玻璃纤维制造业的空白。玻璃纤维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巨石埃及公司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95%以上产品实现了出口;第四,帮助埃及创造宝贵的外汇收入。巨石埃及公司每年出口创汇超过两亿多美元,为缩小埃及与欧洲、土耳其等国的贸易逆差作出了贡献,同时带动了上下游矿产资源、原料加工行业的发展;第五,为当地人民造福,创造了2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目前,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本土化率已超过66%,一线岗位本土化率已达到99%;第六,促进了民心相通、文化融合。
巨石埃及的厂区墙外就是沙漠戈壁,但进入厂区后,一眼望去是绿油油的草坪和整洁的街道。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简直不能相信。厂内旗台墙上印着醒目的红蓝搭配的巨石埃及公司的logo,旗台上高高飘扬的中埃两国国旗和中国巨石厂旗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是中埃两国友谊的结晶。生活区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4栋职工宿舍。目前宿舍住宿的埃及员工1400人,中国员工50人。还配备了篮球场、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咖啡厅、小卖部和医务室等等。餐厅是一座两层的小楼,一层是埃及餐,一层是中餐,中餐厅也全是清真的,员工可以自由选择。为了尊重当地的伊斯兰文化,公司在厂房和宿舍的每一层都设置了专门的礼拜室。为了促进中埃双方融合,公司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包括文、体和慈善活动。现在员工们爱厂如家,大家一起过双方的节日,春节的时候一块包饺子,开斋节中国管理层每天也和埃及员工一样吃开斋饭,并到车间慰问员工。
巨石埃及的成功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搭建和平发展和经济合作的平台,为发展中国家填补产业空白、增强造血功能的有力案例。
阿塞拜疆的高加索明珠
“一带一路”新观念、新方案正在谱写全球治理的新篇章和新理念。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说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是为了向沿线倾销过剩的产能和污染项目,这纯粹是子虚乌有。笔者刚刚从阿塞拜疆回来,所考察的奇兹达斯水泥厂位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以西60公里,项目被称为阿塞拜疆的高加索明珠。这个项目也是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标的EPC项目。项目于2014年7月竣工开业,目前已经投产很长时间,日产5000吨熟料水泥,是整个高加索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水泥厂。它的投产不仅极大缓解了阿塞拜疆水泥短缺的现状,还使这个国家从水泥进口国变成了水泥出口国。水泥厂每年可为阿塞拜疆节约进口资金1.5亿美元,直接解决400人就业,并在相关的化工、运输、燃料等行业也创造了2500个就业机会。
厂区门口挂着阿塞拜疆总统的大幅照片,接待室墙上的照片记录了中国承包商在EPC承建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当笔者和管理层交谈,问他们中国的项目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问题,得到的都是正面的回答。
过剩产能转移和债务风险都是伪命题
“一带一路”5年来,中国创造了很多非常好的样板项目。比如埃及国防部装备局的GOE项目,笔者曾撰文说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质疑这种描述有些过度。但当他们了解了水泥生产线一般是一条或者两条,GOE项目则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每条日产6000吨项目,6条生产线一天就生产36000吨的工厂后,则会认同笔者这种说法。这个项目工期短、分包商多,工地曾有过一万人穿插作业,其中7000多人是埃及当地人,3000多中国人。管理维度之大、进度控制之难可见一斑。为了节约成本和防范汇率风险,业主先支付埃及镑后支付欧元,承包商用埃及镑在当地采购一些设备并支付分包商工程款项。
为什么举水泥这个案例?因为水泥在中国确实是过剩的产业。但是中国的水泥装备业全世界第一。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项目所在国的债务风险问题是伪命题。为什么?首先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任何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要举债发展的;其次,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举债发展非常困难,甚至有的国家是举债无门;再者,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领域都是基础设施,它属于投资性债务,形成的是有效资产,而不是消耗型债务;最后,现在的招商引资项目是东道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并提出来的,投资方在投资前也都会对项目做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以免形成债务风险。
精工细作,加强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国际话语权
这些案例是“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推进的成功代表。它们在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的海外形象和国际话语权。
合理分配话语权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诉求。“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国际话语体系,被相继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截至2018年7月,全球10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15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反映了这些国家的人心向背。
为提升话语权,须做好以下三条:一是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对投资项目高质量水平的认可度,共同创造条件保证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建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法制建设、金融支持、风险管控、资产保值升值,人身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规则和条例;三是每个企业都要对自己的项目负责到底,保证项目的高质量水平建设和运营。
高质量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一带一路”的“大写意”框架已然搭好,今后需要企业精细化管理,把每个项目、每样工作做到极致,保证“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转自:人民画报社《丝路瞭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