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两个"底线" 确保信贷扩张风险可控
2009-07-23 13:57812
为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对推动经济企稳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信贷资金集中投放,有利于支持经济企稳回升,但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经济回升迹象明显,但人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贷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切实防范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近期银监会召开的例行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严守风险管理底线,确保信贷扩张风险可控,成为通报会的主题。
今年年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银监会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对有关信贷监管的规定和要求作出适当调整,加大信贷监管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此次政策调整充分体现了“保增长,防风险”的战略思想,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和要求不意味着对风险监管要求和标准的降低,而是希望通过更加科学的监管,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我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切实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科学发展原则,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时隔半年,考虑到保增长情况下贷款增速加快、风险资产增加和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银监会强调银行拨备和资本充足问题。这不仅是针对单个银行合规经营的要求,也是防风险的重要保障,更是银行抵御不正当干预、避免绩效放贷的重要武器。此时加强与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充足等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对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促进贷款均衡投放、控制贷款风险尤为重要。
事实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令人刮目相看。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比年初减少421.8亿元;不良贷款率1.77%,比年初下降0.65个百分点。到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市值在全球银行业市值排名中列前三位;按一级资本排名,也进入全球最大15家银行的行列。中国银行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银行业所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了近年来银行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但当前也有一些迹象表明,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正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一些传统风险加速暴露,新的风险点不断出现。对于信用风险,银监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因此,在此次通报会上,银监会特别强调,要严守两个“底线”:即资本充足率底线与拨备覆盖率底线。
资本充足率是审慎经营的一项硬约束,是保证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但是事实上,监管部门对风险比较高的银行会适度增加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而商业银行从自身发展的角度,也会主动加强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比如,2008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就达到10.5%,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更达到13%。而市场也一般认为,作为上市银行,如果资本充足率突破10%的底线,将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目前,随着银行信贷投放的加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来越接近底线,此时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保持资本充足率在当前水平上的稳定,确保资本构成的质量,对于抵御信贷持续快速扩张的累积风险,确保信贷扩张风险可控大有必要。
银监会同时还对拨备覆盖率提出了要求,强调要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银行拨备覆盖率其实就是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是银行谨慎性的考虑,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它可以使银行的盈利更为真实。国内外经验表明,贷款快速增长下的资产质量一定会劣于贷款平稳增长下的资产质量。当前银行大量投放中长期贷款,在我国历史上处于1985年以来的银行信贷投放的最高时期,其潜藏的风险可能要若干年后才在资产质量上反映出来。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早提、多提拨备。事实上,去年年底银监会也已经向商业银行提出了提高拨备覆盖率到 150%的要求,商业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大规模增加拨备。根据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34.3%,比年初上升 17.9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坚持审慎经营、科学发展,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高度警惕贷款高速增长下的风险积聚,把风险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年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银监会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对有关信贷监管的规定和要求作出适当调整,加大信贷监管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健发展。此次政策调整充分体现了“保增长,防风险”的战略思想,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和要求不意味着对风险监管要求和标准的降低,而是希望通过更加科学的监管,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我识别风险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切实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科学发展原则,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时隔半年,考虑到保增长情况下贷款增速加快、风险资产增加和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银监会强调银行拨备和资本充足问题。这不仅是针对单个银行合规经营的要求,也是防风险的重要保障,更是银行抵御不正当干预、避免绩效放贷的重要武器。此时加强与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充足等监管措施的协调配合,对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促进贷款均衡投放、控制贷款风险尤为重要。
事实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银行业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令人刮目相看。截至2009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81.3亿元,比年初减少421.8亿元;不良贷款率1.77%,比年初下降0.65个百分点。到今年6月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市值在全球银行业市值排名中列前三位;按一级资本排名,也进入全球最大15家银行的行列。中国银行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
银行业所取得的成绩,集中体现了近年来银行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但当前也有一些迹象表明,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正在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一些传统风险加速暴露,新的风险点不断出现。对于信用风险,银监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持续监管思路。因此,在此次通报会上,银监会特别强调,要严守两个“底线”:即资本充足率底线与拨备覆盖率底线。
资本充足率是审慎经营的一项硬约束,是保证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但是事实上,监管部门对风险比较高的银行会适度增加资本充足率的限制,而商业银行从自身发展的角度,也会主动加强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比如,2008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就达到10.5%,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更达到13%。而市场也一般认为,作为上市银行,如果资本充足率突破10%的底线,将会引起投资者的担忧。目前,随着银行信贷投放的加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来越接近底线,此时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保持资本充足率在当前水平上的稳定,确保资本构成的质量,对于抵御信贷持续快速扩张的累积风险,确保信贷扩张风险可控大有必要。
银监会同时还对拨备覆盖率提出了要求,强调要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在年内必须将拨备覆盖率提高到150%以上。银行拨备覆盖率其实就是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率,是银行谨慎性的考虑,也是反应业绩真实性的一个量化指标,它可以使银行的盈利更为真实。国内外经验表明,贷款快速增长下的资产质量一定会劣于贷款平稳增长下的资产质量。当前银行大量投放中长期贷款,在我国历史上处于1985年以来的银行信贷投放的最高时期,其潜藏的风险可能要若干年后才在资产质量上反映出来。为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早提、多提拨备。事实上,去年年底银监会也已经向商业银行提出了提高拨备覆盖率到 150%的要求,商业银行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大规模增加拨备。根据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34.3%,比年初上升 17.9个百分点。
事实证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关键时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坚持审慎经营、科学发展,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高度警惕贷款高速增长下的风险积聚,把风险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0
标签: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