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的成效与经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金融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金融扶贫是新时期党中央扶贫开发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23家金融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对口帮扶65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深度贫困县19个。各金融单位对定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坚持发挥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帮扶举措,拓宽帮扶领域,全力推进产业、教育、医疗、技能、基础设施等各项帮扶工作,定点扶贫工作整体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农业发展银行等23家金融单位组织系统内93万余人参与定点扶贫,全力推进产业、教育、医疗、技能、基础设施等各项帮扶工作,累计向定点扶贫县派驻挂职干部369人;直接投入资金13.47 亿元,投入贷款、基金、风险保障金等行业扶贫资金330.96亿元;帮助引进扶贫龙头企业114家,投资25.3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3.6万人;培训基层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员和贫困人口等共计8.9万人;在金融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65个贫困县累计脱贫86.6万户312万人。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调查研究
人民银行牵头成立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不断优化完善牵头联系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组织协调平台、合作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督促考核平台,凝聚金融单位合力,提升脱贫攻坚中的金融整体担当。
各金融单位分别成立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单位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亲力亲为,推动各项帮扶措施精准落地。有的单位主要负人上任伊始就赴深度贫困县区考察,调研部署定点扶贫工作,把定点扶贫当成大事、要事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单位深入对口帮扶贫困县慰问调研5518人次,仅2017年,就有19家单位的一把手共51人次深入扶贫一线调研督导,现场研究推动定点扶贫工作。
定点扶贫方式全面多样
政策扶持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针对精准扶贫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金融政策和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内在脱贫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单位共制定出台行业扶贫政策224个。其中包括扶贫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贫困地区符合条件企业IPO“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审过即挂”以及发行扶贫票据、社会效应债券等资本市场融资政策和工具,扶贫小额保险、农房保险等具体政策。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金融扶贫风险缓释机制,协调建立小额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
产品支持
各金融单位立足行业优势,充分发挥政策、资金、信息、人才等专业优势,结合定点县脱贫攻坚实际,为定点县量身设计金融产品,放宽准入门槛,降低融资成本。农业发展银行突出支持产业扶贫、专项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研发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网络扶贫、贫困村提升工程等贷款品种,创新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吕梁模式”,积极实施“东西部协作”“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工商银行创新开发“致富创业贷”等贷款产品,通过执行“三优先一必须”政策地更好发挥脱贫带动作用,即租赁土地贫困户优先,雇佣人工贫困户优先,购买饲料肥料贫困户优先,贷款发放一个产业周期后,必须无偿带动1—2户贫困户从事种养殖业。农业银行在定点县支行设立“三农”产品创新基地,按照“一县一策”原则研究制定差异化信贷政策,2016年以来,推出了武强、饶阳“棚权贷”“奶源贷”,黄平“惠农脱贫贷”、秀山“精准脱贫致富贷”等10个精准扶贫产品。建设银行根据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在安康市一区三县创新推出了“陕南循环贷”“扶贫助农贷”“扶贫供应贷”“富硒茶叶贷”等产品,通过商务免费和降低门槛,改善定点县农村电商发展环境。人保集团与桦川县政府签订2亿元额度的“政融保”合作协议,通过“政府增信+支农融资+保险保障”模式精准扶持桦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特色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保险与期货功能相融合,创新开办了大豆收入价格保险、大豆价格指数保险、玉米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产品。
人才支持
金融单位对定点帮扶县的支持不仅表现在金融政策和产品方面,还表现在对贫困县域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23家金融单位累计向定点县选派挂职干部247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91人,其中向深度贫困地区定点县选派挂职干部55人,帮助定点县谋划发展战略,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协调资金项目。很多单位还实现了帮扶地区市、县(区)、村三级都有挂职干部,形成层次完整、协调有力的工作队伍。人民银行先后选派两批共8名作风硬、素质高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定点县挂职,同时制定出台《定点扶贫挂职干部管理办法》等规范管理的系列文件。中国进出口银行共选派17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贫困地区挂任副县长和第一书记,并出台了挂职副县长、第一书记工作任务清单等制度,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扶贫工作机制。农业发展银行向定点县派驻扶贫工作“三人小组”,已成为国务院扶贫办认可的一张名片。
改变贫困地区发展模式,提升扶贫成果持续性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改变贫困地区经济面貌的治本之策。各金融机构坚持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智力帮扶活动,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动力,提升脱贫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帮助定点县培训干部和贫困群众8.9万余人次,其中,培训基层干部1.5万余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5万余人次,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8000余人,培训贫困人口3.4万余人。人民银行举办17场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贫困群众5000余人;银保监会积极探索“双基联动”模式,对129名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专题培训,培育党员干部创业带头人;国家开发银行专门为定点扶贫县干部举办6期“扶贫开发地方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188人次;农业发展银行与苏州干部学院合作开展定点县扶贫干部培训,利用三年时间帮扶培训定点县各级干部690人;民生银行开展以教育扶贫为核心的帮扶,探索出帮扶农村贫困妇女脱贫的“月嫂培训+帮助就业”模式,培训学员大部分已在北京就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是要抓好产业扶贫。产业扶贫不仅关系脱贫质量,更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之举。各金融单位充分运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密集的优势,充分发挥金融的平台作用,不断探索新模式、创造新机制,将金融扶贫与发展当地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地区产业造血动能。
如银保监会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协调保险机构开展马铃薯、红胡萝卜价格指数保险工作,建立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引进保险机构“支农融资”产品;农业发展银行在锦屏县牵头建立全县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4个定点县引入东部地区9家企业,发展特色产业,为定点县举办招商引资对接会,在贵州锦屏成功引进南京亚狮龙集团,拟打造全国最大的羽毛球毛片生产基地,推动形成一条包含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进出口银行支持岷县贫困户开展乌鸡养殖项目,以贫困户持股形式投资为云阳县发展水果蔬菜基地,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工商银行创新实施全链条帮扶,探索出“工行+政府部门+村两委+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支持特色农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带动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华融资产创新性探索把公司扶贫捐款集中起来,设立“中国华融农业产业扶贫基金”,以基金借款形式为农业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招商银行探索“当地优质农业品+政府政策支持+高效电商平台+招商银行员工采购”合作方式,实现“农户+政府+企业+招行员工”多赢的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中国银行通过举办“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和“精准扶贫跨境撮合洽谈会”,累计吸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家海外企业、国内9个省区市的龙头企业与山西省内中小企业进行洽谈,定向撮合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普洛斯集团等外国企业到定点县投资建厂,并提供贷款支持。这些产业扶持措施正在逐渐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面貌,使之增强资本良性循环的经济“造血”能力,使得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脱贫能力。
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脱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中央金融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体现了金融的特点和价值,体现了普惠金融的要求,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和模式研究,服务于我国的扶贫事业。
(来源:《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