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金融科技下乡机遇?

马梅若 |2018-10-08 15:0912724

与传统的高深技术、炫酷概念、模式革命不同,本轮金融科技有了一个新方向:进村下乡。

与传统的高深技术、炫酷概念、模式革命不同,本轮金融科技有了一个新方向:进村下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其中,《规划》着重提出“创新服务模式,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

不难发现,这项政策有两个重点:一是实施主体为持牌金融机构;二是借力互联网和移动终端。

借力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不难理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在便捷性、灵活性、高效率等多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于此前信用信息空白度高、缺乏传统抵押质押物的乡村、农户而言可谓是对症下药,依托于此的金融创新有助于提高匹配效率、降低征信等环节的成本。

而强调持牌金融机构,则意在合规性、可得性与降成本。其一,此前曾号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势头迅猛,虽然的确在融资供需匹配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也引发了一些金融乱象。而强调引导持牌金融机构进入该领域,意在从源头上加强合规、降低风险,对市场形成有益补充;其二,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平台或其他渠道的资金成本相对偏高。虽然看似融资门槛低,但实际上企业却面临着更沉重的利息负担。而且,与部分小微企业的“快速周转”需求不同,大多数乡村融资周期并不短,较高的利率对其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强调持牌金融机构,本质上也是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力度。

当然,政策导向之外,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更是传统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本轮移动互联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在技术的支持下,移动互联的便捷、高效和实惠,引导大量客户流向移动端;而且相较各银行APP操作复杂、用途单一且多只能聚焦本行业务,类似微信、支付宝这样的聚合了多家银行、多种使用场景的APP成为更受欢迎的选择。虽然在移动互联的趋势渐明之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反追,多家金融机构也推出相应的优惠、便利活动以吸引用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竞争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广大的乡村地区可能是传统金融机构在移动互联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新机会:毕竟,相较城市的菜摊、小贩已经建立起的微信或支付宝支付的“固有习惯”,农村地区的移动互联市场还有待开拓,习惯也有待培育。

不过,是机会,也是挑战。乡村市场广袤且尚属蓝海,但在“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有几道门槛需要跨越。

一是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推广及应用有赖于通畅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薄弱基础意味着更大投入与更艰难的环境;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家战略,伴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成为社会共同的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而言,金融机构自身必须承担的金融基础设施铺设成本较低。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或恐难以外溢,即金融机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不少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区域性金融机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包括电脑等信息设备陈旧、运行环保、安全防护体系仍靠“物理隔离”来实现。而在“数据时代”不少金融机构要接入各式各样的数据库和信息端口,这类成本也需由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在一段时间内,如何加强内部IT建设,也考验着部分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金融机构。

目前,部分中小银行开始“抱团取暖”,采用跨行合作的方式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此举是个有益的探索。但同时,在“数据即财富”的当下,跨行合作仍面临着数据安全、商业机密保护等多重考量。

二是为移动终端创造多元化场景下的“使用机会”。从当前来看,除了东部和中部等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大多数乡村多依托村级的零售店等原有的物理网点,通过配备POS机等基础的金融设备以及移动金融服务站(车载)、金融夜校等不固定的金融宣讲或服务设备来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或金融知识宣传。

而当前政策所鼓励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可谓是上述措施的“升级版”。实际上,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移动互联服务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除了技术上的突破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使用场景丰富、使用方式便捷。

这就意味着,对于传统的乡村“零售超市”或“赶集市场”的金融服务,不能简单停留在设点、装设备上,还可通过一定的“让利”和便捷化的使用要求来激励用户更多使用机构移动终端。

三是未雨绸缪,开展金融安全和信用建设。开展金融业务,需要用户与机构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能形成互惠互利。然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基础金融常识匮乏的现象仍不罕见。特别是乡村地区,此前对“金融”特别是“普惠金融”的理解多与“福利”相伴相生。因此,在引导百姓学会运用金融产品等基本常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对金融风险与信用建设的重视。

经验表明,不少创新金融服务初衷虽好,但在推广过程中过于重视规模而导致风险管理不当,或忽略了用户的风险意识培育,或对用户数据、信息乃至金融资产安全保护不足,导致后续问题频发,使得创新产品“走样”。因此,在本轮创新服务模式,引导持牌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提供普惠金融之初,就应时刻从机构业务设置、产品创新、投资者风险提示、用户诚信理念培育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教育。

总之,随着传统金融业务竞争进入红海,传统金融机构打破垒大户、吃快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已是必然。借力互联网等技术发展普惠金融,不仅是政策导向,也是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要求,更是实现突破式发展的机遇。看清这一趋势,真正以服务用户、便利用户为导向,加强技术、资金、人才与大众教育等相关投入,才能把挑战化为机遇,转为中长期发展的基石。


1
标签:机遇 金融 科技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024-10-21 14:31
53945

国美金融科技附属与宁波融通万家国际贸易就提供保理贷款订立新协议

2024-08-15 13:56
90788

兴业银行与福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工建设金融科技产业园

2024-08-12 15:00
76052

北京征集“五篇大文章”方向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创新应用

2024-08-05 11:42
63439

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与360达成战略合作

2024-08-05 11:42
58349

重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新一批创新应用公示

2024-07-29 15:04
4862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