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津夫:大湾区应探索建设数字自贸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包括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应探索建设数字自由贸易区,发挥不同关税体制的集合优势。”
来源:广州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包括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应探索建设数字自由贸易区,发挥不同关税体制的集合优势。”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白津夫围绕“打造粤港澳数字大湾区”作主旨演讲,就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出创新见解。
提升区域一体水平非数字化莫属
“技术和数字化将会改变一切。”白津夫认为,这必将重塑区域发展格局,优化产业技术空间,推动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协调和区域协同发展。
白津夫表示,真正提升区域一体水平非数字化莫属。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能够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从而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弥合发展水平差距,推进区域间无梯度合作,实现各自比较优势最大化。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白津夫说。世界经济正在向数字化转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经济社会规模数字化在深刻改变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重构经济体系、重塑区域格局。
白津夫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有新的‘视野格局’,从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按数字经济发展要求来布局,通过数字化实现湾区发展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特殊性需要数字化
白津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技术创新优势明显。”白津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简单重复过去区域合作模式,用工业化思维和办法来推进一体化发展。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以数字化推进区经济一体化。
“首先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白津夫建议,对湾区现有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改造,推动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形成远程设计、协同制造、联程服务的数字产业链。
其次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实现企业智能化生产、用户个性化定制、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和产品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应用和新业态。通过数字化培育产业新优势、结构新亮点。
白津夫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还要打造数字经济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应当走在前面,引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以创新增强质量优势。”
建议:探索建设数字自贸区
如何打造数字化大湾区?白津夫表示,要用数字定义粤港澳大湾区,用数字思维、数字逻辑来认识大湾区建设,通过数字化赋能,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通供给需求瓶颈,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上重点发力,加快形成数字化优势。
白津夫建议,推进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生产、运营,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率先建成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助推共建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应打造“数字供应链”。白津夫表示,可通过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构建线上线下、全流程、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促进大湾区在地理互联、经济互联、数字互联上深度参与全球资源、资本、人才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流,构筑“无边界”合作共同体。
白津夫提出,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创新链条梯度衔接、创新体制机制协调联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国际合作,推进远程研发、离岸孵化。
“阿里巴巴提出,‘数字经济体’正在取代‘公司’成为超大规模协作组织方式。”白津夫对此表示赞同,粤港澳大湾区应发展数字经济新形态,此举对于大湾区整合大体量的市场应用需求和大流量的产业数据资源,促进城市间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津夫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探索建设数字自贸区。“通过电子服务平台,将贸易便利数字化,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全流程无缝对接,数据驱动、平台支撑、高效协同响应的经济生态系统,有利于更好发挥大湾区不同关税体制的集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