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至关重要
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撬动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上半年,我国银行业发放了总量高达7.37万亿元的信贷,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本周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中,我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已经明显加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9%,超出了之前许多分析师的普遍估计。这说明一直以来央行所坚持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速明显提高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与此同时,信贷增长的迅猛及其随之而来的话题,也在牵动着新一轮的思考。
信贷量大但合理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银行信贷的巨量投放,是在合理之中。他将信贷猛增分为两个波段。第一波段信贷增长是在政策出台之初的集中释放,反映的是积极财政政策捆绑下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新增贷款猛增,这时的信贷增长是由政府投资带动的,从企业经营层面上看,并没有得到很好改善。第二波信贷投放是经济走向复苏时期的反映,比如6月份1.53万亿元的新增贷款飙升,主要还是与经济走向复苏,微观主体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加导致。在一些热点行业,比如房地产市场,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都在快速增长。
郭田勇称,目前信贷投放的趋势,基本上是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框架内,没有明显偏出,因此,目前央行和银监会对银行信贷投放的量和结构进行适度调控,也是有必要的。
现在随着信贷投放量加大,令社会上通胀预期比较强,尽管这些通胀预期没有转化成现实的通胀,但是却推动了股市、房地产这些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在未来有可能形成资产泡沫,同时也还有可能出现通胀的情况。
房市股市涨速过快
郭田勇认为,目前房市和股市上涨速度过快,投机气氛过浓,确实跟银行信贷高增长不无关系,这说明有一部分信贷资金没有完全流到实体经济中去。
但同时他也认为,银行业总体风险还取决于中国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如果说经济能够趋稳,不断向好的话,银行业就不会暴露大面积风险。但倘若宏观经济本身出现衰退或者是不景气,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则远比银行业本身形成呆坏账所带来的影响还要大。
重启规模管理大可不必
从去年年底以来,货币政策基本上放弃了对货币和信贷总量的控制,这样的控制是否会恢复,将对未来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针对目前对此的争议,郭田勇向记者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很多人提出央行有必要重启规模管理,控制信贷,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果说我们认为现在经济有过热的趋势,必须要控制的话,也要先停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先刹车。政府投资项目先停下来,银行也就不可能往这些地方去放贷款。如果财政政策不刹车,单纯央行收紧,结构性问题会更严重,微观主体融资需求也不能得到改善。政府投资不收紧,单纯让央行给商业银行下达规模控制,完全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环境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给各国的决策者都带来极大挑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近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的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经济企稳的关键时期,要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增长仍是当前的第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