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 消费金融发展提速
部分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近期相继披露了上半年经营业绩。
部分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近期相继披露了上半年经营业绩。
根据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了营业收入共计30.4亿元,同比增长83.13%;净利润6.04亿元,同比增长11.6%。
从数据来看,消费金融行业延续了2017年的良好发展势头,伴随着消费金融机构场景、风控、获客等各项能力的大幅提升,市场已进入到相对平稳的盈利时期。究其原因,政策的支持是其中一项重大的利好因素。
政策利好刺激消费金融发展
对于消费金融行业而言,自2016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后,消费金融市场迎来大发展,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分期平台等纷纷布局消费金融服务,主体模式更加多元,业态也更加丰富。
零壹智库发布的《消费金融年度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消费金融可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建设大有裨益。同时,消费金融可以帮助用户打破原有的信贷约束,满足正常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并改善日常生活,增强个人的信用意识;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增加盈利增长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短短两年时间,消费金融对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进一步认可。在8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中,再次提出要支持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扩大内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消费金融,能够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多渠道融资为业务扩张提供资金支持
2018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在取得惊人财务业绩的背后,增资动作频频,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还掀起了一波“增资潮”,在资金层面为扩张中的消费信贷服务“保驾护航”。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今年前8个月,在26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中,已有中邮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6家公司先后完成了注册资本的变更。
今年1月,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30亿元,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至约28.6亿元;3月,中原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则由5亿元变更为8亿元;4月,中银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从8.89亿元增至43.89亿元;5月,海尔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也从5亿元增至10亿元;6月,马上消费金融完成注册资本变更,由22.1亿元增至40亿元。
除增资之外,近期市场融资成本有所下降,不少消费金融平台也选择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来进行融资。不久之前,京东金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行业首单互联网消费金融ABN债券通。
不过,相比2017年,今年上半年,消费金融ABS类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显著下滑。据融360的统计,今年前7个月,消费金融ABS产品发行仅40只,不足去年的三成。发行规模约为963.10亿元。
从发行井喷到冷却停滞再到逐渐回温,业内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市场中ABS的发行有望进一步回暖,规模将有所回升。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补全风控短板
国研智库在其《基于区域消费金融发展中的诚信体系研究》报告中提出,作为新型金融模式,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各大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抢滩的领域,但其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到了诚信体系建设中诸多问题的制约,例如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影响力弱、需求不足、行业缺乏规范以及信用评级产品整体规模偏小、人才缺乏、市场发育程度低等等。
与较为成熟的消费信贷市场相比,我国的消费金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亟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上,需要政府在个人征信法律法规体系层面加强建设。
从消费金融服务的受众群体来看,年轻族群成为主力,而其中一部分人群尚未被传统征信覆盖,信用记录较少,信用数据不足。基于此,对于该类人群的信用评估、风险管理,均成为消费金融机构重点把控的环节。
针对信用数据相对薄弱的客群,有业内专家建议,首先,要谨慎选择信贷业务切入的消费场景,充分考虑自身资源是否与场景匹配;其次,对于用户黏性、业务持续性以及风险识别能力等都要进行详细的预测与评估;再次,对于共债问题要高度重视,关注客户是否有过度的负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