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增速下降 加快回归本源
在“强监管”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行业加速回归本源、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作为一项“为金融安全保驾护航”的机制安排,资产托管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已被不少商业银行视为自身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的生力军。
来源:经济日报
在“强监管”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行业加速回归本源、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作为一项“为金融安全保驾护航”的机制安排,资产托管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已被不少商业银行视为自身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的生力军。
中国银行业协会7月31日发布的《中国资产托管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达141.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6.06%,而此前两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39.0%、62.0%。
从托管产品规模看,占比最高的为银行理财托管21.1%,其次为信托财产保管、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托管,分别占比14.4%、13.1%。
“资产托管行业覆盖面正在逐步拓展,托管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其服务的客户已由最初的基金管理公司扩展到目前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养老金公司、企业年金、境外资管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商业银行、高净值客户等。
那么,为何说资产托管机制对于我国金融风险防控的作用日益重要?
“托管机制使得投资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与保管权三权分立,形成投资人、管理人和托管人这个‘铁三角’。”上述负责人说,在此结构下,托管人接受管理人和投资人双重委托,通过核算估值、与管理人建立对账与信息披露机制,助力资管行业稳健发展。
他表示,托管机制在本质和功能上十分契合当前防控金融风险和强化金融安全形势要求,托管机制已成为各类资管产品运行中的基础制度。
具体来看,在宏观层面上,托管人可协助监管机构实现穿透式监管,搭建资管行业征信评价体系,监督资产管理人投资行为,促进整个资本市场规范化运作。
在微观层面上,托管机制作为一种受托职责,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依据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对资产管理人的经营行为进行独立第三方监督,安全保管客户资产,充分披露资管产品信息,有效保护投资人利益,提升社会信用水平,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接下来,银行业资产托管业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该负责人说,一是要以风险防控为第一要务,加快托管服务从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二是要加强与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助力托管行业转型发展;三是要依法合规履行托管人职责义务,助推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金约束普遍存在的环境下,不少商业银行已将资产托管业务视为自身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的生力军。
当前,伴随着资管行业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托管业务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托管市场日趋成熟,托管业务发展呈现出综合化、规模化、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集团化、全球化等特点。
业内人士介绍,托管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破解资本金约束瓶颈,托管账户是直接融资下资金流转的核心载体和资金流动的中枢,是商业银行拓展账户、发展和维护优质客户的有效手段。
在托管机制下,托管账户联结着直接融资的资金提供方和使用方,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在托管账户和投融资上下游企业账户中实现资金体内循环。
此外,托管业务还能串联和支持资产管理、金融同业、金融市场、投资银行等业务,产生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商业银行整体经营转型,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水平。
据悉,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借助金融科技开展托管产品研发,建设集信息交互、业务处理、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托管服务平台,提供规模化、批量化、集约化和数据化的托管服务,以提升托管技术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