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机构收入模式被迫重造 中小公司夹缝中求生存
“6·30断直连”过后将近一个月,支付市场似乎有些“沉默”。
“6·30断直连”过后将近一个月,支付市场似乎有些“沉默”。
然而,行业内都明白,这不过是个假象。断直连、备付金上交……当监管政策直指支付机构“命门”,支付市场正经历有正式牌照以来的最大冲击——个个都得寻些新“活法”了。
尤其对中小支付公司而言,眼前的紧要事,是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及时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之道。
重造收入模式
监管部门整肃支付市场、防控金融风险,也让支付机构收入模式“被迫”重造。
从去年网联出世、要求支付公司断开与银行直连,到今年要求备付金100%交存……两年来,环环相扣的监管政策,让支付行业市场参与主体各自归位,防止支付公司成为事实上的跨行清算机构。
如今,“断直连”虽有延期,但支付公司备付金利息收入模式将被终结,已是不争的事实。
支付行业具有一定公共属性,本身利薄,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或服务费。在过去支付公司与银行的直连模式下,交易环节中沉淀有大量备付金,这笔钱既是支付公司与银行谈判通道费率和资源置换的筹码,还能获得不菲的存款利息收入。
熟悉支付行业的人士向上证报透露,支付公司这部分利息收入占比多在30%至40%之间。今年在港上市的汇付天下,2017年末备付金利息收入为6160万元,占其当年净利的46%。
如今备付金将100%集中交存人民银行,且暂不计利息,相当于“拿掉”了支付公司大部分利润。
易观分析师王蓬勃说,这让中小支付公司压力很大,因为越小的公司越依赖备付金利息收入,而大支付公司收入已经比较多元化。
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备付金利差收入模式都必须改变。
平安壹钱包CEO诸寅嘉认为,从近期看,监管趋紧会对部分中小支付公司的业务拓展、盈利带来不小的影响,但从长远看,支付行业真正健康的商业模式确实应该是靠手续费或者服务费,比如收单费或按交易笔数及交易规模收取的互联网服务费等。
目前该公司在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中份额排第3位,其收入构成中主要是服务费。
不过,也有支付公司人士称,备付金上交且不计利息,让大家倍感压力,不少中小公司需要拆借资金垫付,备付金流动性承压。不排除将来人民银行会参照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管理,给予一定利息。
深挖B端需求
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超过90%的两大支付巨头,并非完全不受影响,起码微信就打算向用户收费。微信近期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微信信用卡每笔还款按还款金额的0.1%进行收费。官方解释是“因支付通道手续费迅猛增长,为了平衡成本和发展,才做出的调整”。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支付巨头还有资金和资源拓展业务,且早已在高频、刚需场景激烈交锋,尤其是出行等线下领域。那么,中小支付公司该用什么来填补备付金利息收入“损失”?
“场景很难开拓,尤其是交易规模大、流量高的场景已经很少了。”王蓬勃称,现在来看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依靠原有客户资源,守住旧有业务;二是提升科技能力,提供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以及各种增值服务,如大数据风控等。
其实,后者正是行业的共识,就是深挖B端客户需求,譬如将支付服务深入企业采购、交易、销售、资金管理等环节,而不是仅仅限于前端支付清算。
“支付公司的核心业务模式就是服务B端。”诸寅嘉称,壹钱包定位支付连接金融和消费等场景,专长是服务非银金融机构,同时通过行业解决方案,向电商、生活服务等平台渗透,在打通产业链服务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业务开拓空间。
对B端需求挖掘而产生的效益,在部分支付公司收入中已有体现。比如拉卡拉公司,其2016年前9个月的增值金融服务收入占比已接近40%。
诸寅嘉认为,支付的发展是不断解构传统银行的过程,让金融更细分和专业化。市场稳定后支付公司会有相对明确的创新发展空间。
然而,中小支付公司夹缝中求生存并不容易。“很多小公司已经沦为巨头的渠道了。”王蓬勃说,而且清算组织是否给这些支付公司统一费率,现在还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