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行业迎来供给侧改革 — 兼论央行MPA、银监203号文和风险事件
近期票据市场频发的风险事件既是偶发也是必然,我们不去细究单个事件的微观细节,而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其原因和未来的演化方向。从2011年的票据行业产能扩张起就埋下了隐患,爆发的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2013年6月曾经爆发过一次利率风险
作者:平安银行 刘枫
来源:汇票观察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供职单位的立场)
前言:近期票据市场频发的风险事件既是偶发也是必然,我们不去细究单个事件的微观细节,而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其原因和未来的演化方向。从2011年的票据行业产能扩张起就埋下了隐患,爆发的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2013年6月曾经爆发过一次利率风险,很多票据经营机构尚且记忆犹新。如今是操作风险的爆发,其实最近信用风险也已经在开始暴露,接下来还将进入信用风险的高发期。本文拟从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探讨票据行业的过去和未来,我们坚定认为行业已经进入本轮变革的关键时期,新的模式已经在孕育,票据的供给侧改革将推动行业发展到更高效的层面。
2016年第一个月对于票据来讲是注定是不平静的一个月,央行决定从今年起开始实施MPA体系,银监会接着发布203号文,农行38亿票据风险事件被广泛报道。一时之间,票据这个小众行业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外行人纷纷发表意见,内行人却又指责媒体上的猜测和评论有失公允。票据市场陷入恐慌,转贴现利率猛烈上涨。笔者在这段时间每天都会接到很多业内外人士的电话,大都是来询问票据行业怎么回事,以后怎么办。大多数人陷入了悲观。针对该问题,我准备用三部分内容来阐述一直以来的观点:自2013年以来票据行业就进入了新一轮变革期,传统模式将难以为继,新模式将破茧而出,并且这将是整个银行业本次转型的前奏。第一部分为票据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第二部分为银监会关了一扇窗。第三部分为央行开了一扇门。
首先,我们简单展开一下这三个观点:
票据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票据行业自2011年开始进入了产能高速扩张期,票据作为影子银行的主力,得到了各家银行的青睐。产能扩张在2013年达到顶峰,民间资金通过中介的方式大举进入该行业,导致业务利润率直线下降。和所有产能过剩的行业一样,第一步是行业整体利润率的下滑,第二步是经营成本较高的机构开始形成亏损或者隐形亏损,第三步是部分亏损者开始退出该行业,第四步是代表高竞争力的新模式开始重新扩张,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产能升级。该路径与我国政府目前提倡的供给侧改革颇为相似。
银监会关了一扇窗。银监会在去年最后一天发布203号文,发布该文的时间点颇为重要,今年政府的基调是供给侧改革,下定决心要淘汰落后产能。看看去年银行业的报表,票据融资余额从2014年底的2.9万亿增长到2015年底的4.6万亿,增幅高达56.8%。新增票据融资在2015年新增信贷投放的占比高达13.22%,也就是说在信贷收紧的过程中,票据仍然支撑了企业大量的融资需求。加上票据的很多业务模式的操作不透明,脱离了银行体系自身的风控和资本约束,其资金流向一直是监管担忧的一大问题,特别是中介参与其中之后更是放大了这一问题。2016年为了配合政府的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金融资源的配置是监管重点抓的方向,因此该文的推出也是顺应时势。该文推出之后,票据业务的违规成本将大幅提升,目前看来,2016年或许是票据行业变革最为关键的一年。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新模式在前几年已经有所孕育,2015年的电票与纸票的利差走势足以证明这一点。如今,2016年刚刚开始,接连几件大事件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变革。
央行开了一扇门。在银监会203号文发文的前两天,也就是12月29日央行召开会议,部署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很多票据从业人员对这个会议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反而被后来的203号文以及接二连三的风险事件所困扰。可以这么说,203号文给票据行业的老模式画下了句号,而央行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则是给票据行业的新模式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众所周知,票据违规的两大关键点分别是贸易背景和消规模,市场上大多数的技术手段都是围绕消规模而创新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消规模,什么时候可以不用消规模。央行MPA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如果该政策实施到位,就从源头上将消规模的必要性解除了。贸易背景也在逐渐淡化,近年来很多声音提出放开融资性票据也就是这个趋势。如此一来,203号文也就形同虚设。票据业务将真正从渠道型模式升级为交易型模式,纸质票据被电子票据替代,全国统一交易平台建立,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
以下将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展开论述:
从2000年工行票据营业部成立开始,票据行业进入了专业化运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根据行业主流模式的变迁,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00年到2006年之间,该阶段的宏观背景为经济总体低迷,货币政策宽松,信贷规模并不是银行的限制性因素,且票据的参与机构不多。这个阶段的主导机构为国有银行,以工票营、农票营为首的票据专营机构是市场主力,该阶段的主流模式为票据持有到期,且资金和资产期限不错配。
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该阶段的宏观背景为经济繁荣到过热,通胀高企,货币政策紧缩,信贷规模是银行的硬约束指标,票据参与机构逐渐增加。这个阶段的主导机构为股份制银行,民生、兴业、中信、招商等机构是市场主力,该阶段的主流模式为消规模,且资金和资产期限不错配。这个阶段中有一段短暂但对票据业务影响深远的特殊时期,即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一度导致票据成为套利工具,短短半年时间业务存量增长接近3倍,但是2009年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导致票据被迫成为影子银行转入地下运行,消规模也就是在这期间成为了行业主流。
第三个阶段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该阶段的宏观背景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提出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中性偏宽松,信贷规模仍然是约束指标,票据参与机构明显增加,特别是民间资金以中介的方式已经深刻的介入票据行业。这个阶段的主导机构正是各种各样的中介,很多中小银行几乎把票据业务都外包给了中介。该阶段的主流模式为消规模,且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
在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观察到票据行业自2011年开始进入了产能高速扩张期,这是源于票据资产的高流动性、低风险、高收益特质,2011年下半年银票贴现利率一度高达15%,同期贷款利率也不过8%左右,资金利率大约在6%左右。且银票几乎没有信用风险,并且流动性远远好于信贷资产,于是各家银行纷纷进入票据行业。特别是在4万亿之后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的大背景下,票据作为影子银行的主力,更是得到了各家银行的青睐,成为中小银行快速发展壮大的不二工具。
产能扩张在2013年达到顶峰,一个关键事件是杭州票据案的判决结果支持了票据中介的大繁荣,使得民间资金通过中介的方式大举进入该行业,这也可以看做是民间资金开办银行的一次预演,特点是充分竞争以致于激进到不顾风险,后来的P2P平台也印证了这一点。另外一方面,实体经济的通缩也是加剧民间资金进入金融行业的重要原因。其实中介参与银行业务历来有之,并非只有票据业务,从拉存款到放贷款,中介无一不参与。
一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必然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对于金融行业来讲,就是利差的收窄甚至倒挂。这会使得很多机构被迫去做更好风险的业务,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来维持利润增长,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因此票据行业的主流模式进入到了承担更高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阶段,模式就是消规模和错配。
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能力显然是被业务发展速度远远甩在了后面,表外业务带来了更高的信用风险,同业户带来了更高的操作风险,错配业务带来了更高的利率风险。前两者几乎脱离于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跨银行的监管真空进行套利。而错配业务带来的利率风险,各家银行几乎没有像样的管理方案,大都靠从业人员自身的经验和感觉在操作。这些业务模式早就埋下了风险隐患。爆发只是迟早的事情。
从更长的周期来看,风险本身也是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不善于管理风险的机构其经营成本必然高企,在这次票据行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势必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认为,每一次风险事件的爆发都是促成高成本机构去产能的一个过程。虽然对于行业整体来讲会有阵痛,但是如同中国的宏观经济一样,落后产能不加速淘汰,新产能就难以形成。
从2013年的钱荒开始,整个银行业就进入了一个变革期,为了迎接利率、汇率市场化和牌照自由化,作为银行资产中最早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票据业务来讲,更是冲在了变革的最前线。传统银行业务靠规模扩张,拉存款放贷款,有国家的专营牌照和央行的存贷利差作为保护,躺着就能赚钱。我们称之为权力型模式。新兴银行业务靠精细化管理,做产品做服务,和各种新进入的民营银行以及跨界公司的金融业务进行竞争,认真学习好好工作才能赚钱。我们称之为智力型模式。
票据行业也将从传统的表内外规模扩张,抓住票源、资金、消规模的三个重要渠道,转型为精细化的表内外资产管理,提升研究、交易、管理三个重要能力。从更长的周期看,通过对市场研究、交易策略以及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升,能够降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通过从纸票交易转型为电票交易,可以降低操作风险以及运营成本。和老模式相比较而言,将更加具有竞争力。因此我们预计,接下来还将有一系列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的事件暴露,每一次暴露都是对老模式的一次打击,促使一部分经营机构退出票据业务,加速落后产能的出清。同时,也是对新模式的一次促进,加速新产能的形成。最直观的可以看到,今年电票利率将更加明显的低于纸票,银票利率将更加明显的低于商票。
银监会在去年最后一天发布的203号文,遍数票据业务现行主流模式的违规要点和整治方向。以致于不懂票据业务的新手可以从中学到几乎所有的操作模式,堪称行业红宝书。事实上,203号文中的违规操作存在于市场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监管层也一直是心知肚明,可以说监管一直是在容忍影子银行的存在,这也是为宏观经济托底的一大工具,要强行杜绝影子银行将会对经济产生极其负面的短期影响。
然而目前票据行业的新模式已经在逐步发展,此时打掉老模式的违规操作对经济的影响要小很多。票据的很多业务模式的操作不透明,特别是同业户以及中介商票。脱离了银行体系自身的风控和资本约束,其资金流向一直是监管担忧的一大问题。配合目前国家要推进的供给侧改革,2016年的信贷资金流向会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不能再让资金流入“僵尸企业”,更不能让资金流入股市、期货等非实体经济的地方。因此203号文的推出也是顺应时势。该文推出之后,票据业务的违规成本将大幅提升,目前看来,2016年或许是票据行业变革最为关键的一年。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新模式在前几年已经有所孕育,2015年的电票与纸票的利差走势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们在去年接连发布几篇文章,谈到电票取代纸票的背景和路径,谈到新模式取代老模式的逻辑和原因。目前我们要再次重申,以电票为媒介,以研究、交易、管理能力为核心资源的新模式将加速替代老模式。对于票据经营机构来讲,不仅业务方向要变,人力资源的配置也要变。否则逆势而行,将逐步被市场所淘汰,被监管所整治。
临近2015年末,央行又放大招,这次不是降准降息,而是对银行管理体系的升级,其影响尤为深远,银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彻底宣告结束,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开启。
2015年12月29日,人民银行召开会议,部署改进合意贷款管理,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有关工作。
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内涵
MPA体系既保持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连续性、稳定性,又有以下改进:
一是MPA体系更为全面、系统,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通过综合评估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
二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资本水平是金融机构增强损失吸收能力的重要途径,资产扩张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必须坚持,这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模式的继承。
三是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纳入其中,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
四是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MPA体系更加灵活、有弹性,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同时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在操作上更多地发挥了金融机构自身和自律机制的自我约束作用。
六是MPA体系既借鉴国际经验,又考虑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结构调整任务重等现实情况,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结构调整。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对银行业的影响
对于人民银行自身来讲,这次管理升级再一次确立了其在一行三会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已经开始着手统筹监管全市场金融机构。
对于银行来讲,也给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对资本管理、风险计量、利率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必不可少的能力,每家银行将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
管贷款到管资本。信贷规模的腾挪将成为过去式,银行将对所有资产品种进行统一管理,表外业务也将逐渐回表进行统一管理。银行将一改存款立行的基本原则,而是根据自身优势,专注于某部分资产和业务的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和产业链合作。为了支撑业务的转型,管理思路必须先转型,而管理思路转型的前提则是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支持,管理会计系统的优劣将决定一家银行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所在,而不是目前的客户经理团队。
风险资产计量从权重法过渡到内部评级法。对资本的精细化管理还需要资本计量水平的提升。根据巴塞尔协议,中国很多银行目前正在推进资本计量的内部评级法,与现行的权重法相比,内评法能够更加精细地计算每一类资产真实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从而合理设定占用风险资产的比例。这将使得资产的风险溢价更加突出,低风险资产将成为银行资产配置的抢手货。近期,笔者听闻现任银监会主席没有上一届主席那么重视内评法,据说会通过对权重法的重新修改来替代内评法。即使是这样,票据,特别是银票,作为风险极低的资产都将更加获得银行的青睐。
FTP定价能力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MPA体系中提到“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过去银行几乎不需要自己定价,因为存贷款利率是央行设定好的。银行要做的只是去营销客户,现在利率已经市场化,定价能力是决定一家银行竞争力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好的FTP定价不仅能够覆盖各种风险成本,还能够在市场中相比同业有竞争优势,如何做好资产部门与负债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内部协调将是重中之重。
三、对票据业务的影响
在过去几年央行对合意贷款管理的大背景下,银行通过腾挪资产来规避信贷调控的手法层出不穷,同业业务在这段时间得到高速发展,而票据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在央行管理思路转型的当下,票据业务势必受到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从以往的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显而易见,票据业务目前的主流模式“消规模”将在不久的未来消失,票据将不用通过各种灰色链条来腾挪信贷规模,这也会减少其中的操作风险。票据同业业务将逐渐接近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交易模式。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票据业务在银行所有资产中,其低风险高收益的优势将更加突出。我们经过测算,按照风险资产的内部评级法,银票贴现业务和回购业务的风险资产计提比例在5%左右,仅为目前的20%或25%的四分之一,将成为银行资产配置的重点。但是商票业务的风险资产计提比例甚至会超过目前的100%,其配置将受到较大的限制。但是对于优质企业的商票,其风险资产的计提比例或许会低于100%,这会使得银行对风险溢价的定价更加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