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冷链发展滞后,供应链优化之路该怎么走?
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较晚,跟不上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建设和扶持的对象。
作者:摩方智享
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较晚,跟不上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建设和扶持的对象。
在5月28日,财政部与商务部发布的 《关于2018年流通业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下简称通知)中,除了明确试点城市的工作目标与任务,还“点名”了农产品和冷链,供应链试点城市要着重围绕农产品和冷链物流开展优化工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滞后固然要大力发展,但优化之路该怎么走?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试点城市想要优化自身农产品供应链,首要任务是要明确自身处于供应链哪一个环节,是生产、贮藏运输,还是销售、采购、供应链一体化作业。通过明确自身的定位,来加强供应链体系建设,包括标准化物流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可循环绿色模式。
标准化物流的效益体现
农产品属于有生命的动物性和植物性产品, 体积大、需求量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尤其是诸如果蔬等鲜活农产品, 因为水分含量高、保质期短,容易出现腐烂变质的情况。标准化物流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发展单元化流通的基础,能够大大降低运输损耗,实现“不倒箱”、“不倒板”的标准化冷链,提高输送效率。
在《通知》中,国家明确了要在适用领域加快推动标准化载具的应用,其中就有600*400mm的标准化周转箱、1200*1000mm的标准化物流托盘,提升农产品供应链单元化水平,加快农产品流通,通过统一标准化,来推动载具租赁和循环共用的模式。
不仅是在农业产品,标准化物流体系的建设关乎到物流各个行业、各个节点的改造,从周转箱、托盘、运输车辆、道路的建设,到叉车、货架、仓库规格等仓储环境的改造。
标准化物流体系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单元化载具,只是想要通过标准化的统一,能带动整条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信息化物流的效益体现
信息化物流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信息化物流应用于农产品,更大的作用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的追踪溯源,确保食品安全。
当前农产品传统技术的溯源认证采用中心式的记账模式,溯源过程易受人为因素控制,消费者并不接受、认可和使用。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交易过于碎片化,很难去甄别农产品的来源。
早在2014年, 国家就明确了建设智慧供应链,必须要从标准化物流托盘、GS1全球唯一编码为切入点。在《通知》中也提到了试点城市要加快推广基于全球唯一编码GS1的商品条码体系,推动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实现商品和集装单元的源头信息绑定,并沿供应链顺畅流转。
GS1编码能够绑定商品信息,关联电子标签。在商品流转的过程中,运输、装卸、盘点所产生的扫描感应信息,都能够通过GS1编码来进行绑定,防止商品被调换等情况出现,确保农产品的来源渠道准确、安全。
当然,GS1只是起到一个关键作用,具体如何对农产品进行追踪溯源,还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例如如何实现信息收集、传输等功能,能让企业在管理平台上直观地知道农产品的流转情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农产品供应链运输安全。
加强农产品+冷链的体系建设
在农产品运输中,冷链物流在保证食品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易腐食品,通过冷链对冷藏温度进行监控,以保证其品质的优良性和食用的安全性。
农产品冷链物流最关键的是储藏与流通时间、温度和产品耐藏性,而农产品目前突出的普遍问题是低温供应链,冷链不冷、经常断链,尤其是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上。
冷链体系物流建设成本高昂,冷链断链的情况时有发生,最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供应链个别环节冷藏技术不高,例如农户、散户,还有供应链末端环节的经销商家等等,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质量。
第二种是在运输过程中的突然断链。为了节省成本,运输过程中会“偶尔”断电,如果断电时间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现产品温度过高而腐烂变质。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除了农户、加工经营企业、中间的物流企业、销区的经营企业的标准化和建立统一的采购、配送渠道以外,如何通过信息化,来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追溯、温度监控是加强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的重点。
农产品+冷链的体系优化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滞后的状态下。在农产品供应链彻底打通之后,食品安全追踪溯源、标准化建设、运输监管成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体系最为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我国推动冷链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加快促进冷链物流健康规范发展,保障鲜活农产品和食品流通安全,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构建“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对供应链试点城市优化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