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移动支付”来了!支付机构加速抢占新场景
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新场景的深耕是不遗余力的,但随着新场景的增多,移动支付+各行业的混战也愈演愈烈,在这些混战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面临着同行的竞争也面临着行业传统机构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
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新场景的深耕是不遗余力的,但随着新场景的增多,移动支付+各行业的混战也愈演愈烈,在这些混战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面临着同行的竞争也面临着行业传统机构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轻现金社会的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深入大多数人的生活,并在各个场景为用户提供便利。
以境外游为例,过去旅客出境消费需要兑换外币或办理VISA、万事达等国际信用卡,而现在,旅客通过手机移动支付即可在境外消费,大幅度降低了消费的难度。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一方的便利很有可能带来的是另一方的不便。
境外购物的火热,海关旅检的难题
今年2月份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的官方数据中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3051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0%。并且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7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达1152.9亿美元,相比2016年的1098亿美元增长5%。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
除了旅游局的官方数据,其他机构的出境旅游数据也极为亮眼。支付宝今年五一发布的小长假出境游移动支付数据报告显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分别列为最受欢迎的消费地前三位,其中,赴香港支付宝用户比2017年“五一”期间增长近一倍。同期,银联发布的“五一”假日交易数据中也显示旅客日常购物类和交通出行类交易增长极为强劲,银联二维码交易笔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近6倍。
这都表明了移动支付方式下的境外消费正在流行,旅客的境外消费意愿高涨。而旅客境外购物增多对于海关来说却是个大难题,因为一方面降低了旅客的通关效率,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海关旅检的监管压力,例如“行邮费”的缴纳。
为此,近些年海关也玩起了“移动支付”。而从各地海关的实践反馈来看,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的确简化了行邮税的缴税流程(时间上能从十几分钟缩短至十几秒之内),大大提升了旅客的通关效率。
以下为笔者梳理的中国海关移动支付方式汇总:
从上图我们可以获知几方面的信息:一是海关缴税的模式并不统一;二是扫码缴费的方式占绝大多数,NFC支付占极为少数;三是厦门有专门的关税缴费APP,其他地区暂时没有。
针对以上几条信息,笔者提出几个问题:
1、海关缴税的模式不统一会不会增加清算的困难?
2、扫码缴税的方式真的安全吗?
3、厦门推出的关税缴费APP模式会推广到全国吗?政府会推出统一的关税缴费APP吗?
诚然,前两个问题的存在暂时还未暴露出重大风险,且移动支付+缴税的方式也的确为海关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创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风险,而无视风险才会导致最大的不便,有关部门在实践时还需居安思危。而针对最后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全国统一是最终的趋势,因为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监管层的管理,从而防范风险的产生。
支付机构加速抢占新场景,用户体验是重点
伴随着线下支付场景的多元化,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实物钱包,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需求。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未来将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新的消费场景,除了上述的海关移动支付缴税场景以外,还有其他的新场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不得不提移动支付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在进入今年5月后,包括银联、微信、支付宝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交通场景上加速布局。5月11日,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宣布与济南公交总公司全面合作;微信则是透露,继广州和深圳实现乘车码乘坐公交与地铁后,北京和上海也在合作中;而5月底,秦皇岛市将实现全部新能源线路支付宝“扫码乘车”功能。由此,新一轮的百城场景争夺战在2018年将继续上演。
此外,线下新零售市场也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极力去争取的新场景。目前,获得线下中小型商户的支持是第三方支付攻略新零售市场的重要手段。为此,支付宝推出了“码商成长计划”其中包含了三年一万亿的贷款额度支持;而微信则是推出了“星火计划”,能为服务商提供最高奖励为100万/月的线下增量交易奖励;苏宁支付在去年推出的“星辰计划”已经实现了线下100万商户的覆盖……
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新场景的深耕是不遗余力的,但随着新场景的增多,移动支付+各行业的混战也愈演愈烈,在这些混战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不仅面临着同行的竞争也面临着行业传统机构的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且这些竞争并不都是良性的,恶性竞争仍存在其中。
如何脱颖而出呢?笔者认为重点在于用户体验的提升。以共享单车为例,押金难退在之前一直是最大的痛点,而后期信用免押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直接提升了用户体验,间接为企业增加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由此笔者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布局新场景很难给与用户好的使用体验,即使率先入场,也有可能被后来者通过弥补用户体验的方式追上。而在用户至上的今天,经营用户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新场景的挖掘固然是为了引入更多的用户,但更重要的作用是维持现有用户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