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内孵”:银行金融科技战略升级换代
5月19日至26日是今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技成果宣传和展示。
5月19日至26日是今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金融科技成果宣传和展示。
从与BATJ等科技公司、电商企业开展合作,到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陆续挂牌;从网点智能机具对人工柜台替代率的不断提高,到全国首家“无人银行”的开业……传统商业银行正在金融科技领域经历着从跨界合作到自主研发甚至向外输出的“蝶变”。那么,近期银行业在金融科技领域有哪些“动作”值得关注?这些“动作”又预示了怎样的未来?
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升级换代
如果说2017年是银行业借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牵手年”,那么,2018年则是银行业自建科技子公司出击金融科技的“独立年”。
近期,建设银行旗下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开业以及民生银行发起设立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民生科技有限公司,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自2015年年底至今,除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外,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已陆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目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达6家。一股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浪潮似乎将要来临。
业内人士认为,长远来看,有一个趋势清晰可见——银行机构承担科技创新的载体,正从第一阶段的网络科技公司,转变为当前以及未来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而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主要使命在于支持母行电子银行部;而后者的使命则不仅是支撑银行IT架构,而是跟踪研究新技术、研发金融新产品,保持一家银行在信息浪潮下的科技领先,甚至实现金融科技的对外输出。
从“牵手”到“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布局金融科技战略的升级换代。“关键不是我们拥有什么科技,而是我们怎么去运用科技、怎么运用金融科技的思维和精神。” 在近日招商银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该行首席信息官陈昆德强调,招行发展金融科技并非从技术本身出发,而是从金融科技的思维和文化入手。
据招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招行从多个维度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以新的理念和机制推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并借此进一步推进战略转型。但同时也要看到,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技术,本质是金融,而服务才是目的。
“金融科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招行的终极目标是借金融科技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下一步,招行将加大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最佳客户体验银行,力争在金融服务体验上比肩互联网公司。”陈昆德表示。
“外设与内孵”各有所长
总览银行金融科技布局全景,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只是路径之一,除此之外,多家银行选择设立内部创投基金的方式,孵化金融科技项目,而这些项目正在批量“出炉”。
“每家银行背景和特点不一,但借助一些市场化方式提升科技能力的目标是比较一致的。是否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只是展现方式的不同。浦发银行当前主要考虑集中提升服务能力,为子公司和母行之间的贯通搭建好平台。”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说。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浦发银行与上清所、华为、百度和科大讯飞成立了4个智能金融创新实验室,还在数字化方面设立了20个创新项目。据该行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项目包括技术平台类、数字化运用类以及风险管控类,时间表明确。
招商银行也在今年将该行的科创基金规模从每年税前利润的1%提至营业收入的1%,且不考虑短期的投入产出比,并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为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全面孵化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招行全行申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共386个,已完成立项评审进入验证评估阶段的项目共174个,项目从提出创意到落地上线,平均周期仅为128天。
据了解,兴业银行2017年IT预算在全年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接近全年净利润的5%。该行还将长期以来作为成本中心的数据管理机构、研发机构视作利润中心进行考核,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除了股份制银行以外,部分城商行也加大了金融科技的“内孵”投入。上海银行按照全行年度科技开发预算的10%设立年度金融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从机制上建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专项审批通道,实现创新项目的快速决策。据悉,目前该行的首批落地创新项目集中在直销银行、手机银行、人脸识别技术、新柜面及渠道业务方面的应用、数字化营销引擎、商务合同电子化等领域。南京银行2017年科技总投入达到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77%。而该行表示,2018年,在研发和科技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再增加不低于20%。
数据价值将被极大挖掘
近日,银保监会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明确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制度性探索,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首席数据官。业内人士预计,未来,银行业数据价值将被极大地挖掘,并催生出一批金融“新品”,金融科技发展模式也将从丰富入口转向数据治理。
专家认为,以往,传统金融机构聚焦于通过平台搭建自建入口、场景嵌入共建入口,试图通过跨界合作共建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圈;未来,传统金融机构将聚焦于数据治理、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构建跨部门、跨条线的分布式云平台。从全国范围看,跨地域、跨机构、跨行业间的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数据共享云平台正在形成。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周昆平认为,数据治理还将重塑银行信用管理模式。具体而言,一是通过降低商业银行获取信用成本的同时,提高甄别客户信用信息真实性,实现重构银行的信用风控模式;二是基于规模化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精准营销,降低客户营销成本。
事实上,目前,已有多家银行运用大数据开发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例如农业银行创新推出的“数据网贷”和“微易贷”两款产品,均凸显出数据的价值。以“数据网贷”产品为例,该产品通过与核心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小微企业之间的海量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创新的算法与模型进行智能化的信贷决策,批量、自动、便捷地向核心企业上下游的小微企业集群提供融资服务。
此外,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和“快贷”两个产品也是该行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的范例。据悉,目前“快贷”已覆盖上亿级客户群体。